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舆论事件指的是现实事件经过网络的途径得到蔓延和传播,通过网民大量的转载、评论、激辩等行为形成舆论场的事件,近年来公民对这类涉及社会公平正义和道德伦理的舆论事件的参与越来越积极和普遍。本文立足于公民参与舆论事件的具体行为表现,从中探索公民参与的行为特点和背后的思维逻辑,并总结出公民参与行为的本质及参与行为产生的影响。本文采用个案研究和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将2017年度发生的“山东辱母杀人事件”作为研究个案,以公民在微博平台的参与行为遗留下的文本内容作为研究资料。首先将公民参与的阶段划分为萌芽期、爆发期和波动期,通过对各个参与阶段中公民参与行为的具体表现的考察,总结出萌芽期的参与行为受到社会距离、信息信度和信息冲击度的动员,表现为直观的感受性参与;爆发期的参与行为具有集中性和多样性并存的特点,集中性表现为多数公民言论指向和态度倾向的一致性,多样性表现为少数公民不同于主流舆论的态度表达,因此出现了主流声音对“非主流”声音的非理性暴力攻击;波动期的公民参与是爆发期的延续,基本维持着爆发期的态度倾向难以改变,同时对事件信息仍有很强的需求,因此出现了虚假信息肆虐的情况。根据公民参与行为的特征,本文采用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具体分析产生这一行为特征背后的思维逻辑,从行为目的、行为主体、行为条件和手段以及行为规范四个角度展开阐述。最后,本文认为公民参与舆论事件的本质是公民同社会制度和社会管理的对抗,公民将参与行为视作“弱者的武器”,在保护自身的前提下表达完善社会制度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