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看历史,德国“新莱比锡画派”与中国“近距离写实油画群体”走过了相似的道路。他们有着相似的成长和发展背景,20世纪90年代本国政治、文化,经济发生剧变的历史大环境中,从时间上看来:德国从冷战时期到东欧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再到德国柏林墙的倒塌;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以及中国社会的全方位改革开放。历史的大潮对两国文化艺术发展和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中德两国艺术家大都具有社会主义式的美术教育背景——拥有纯熟的绘画技能并且坚持架上绘画,以此为工具或媒介表达艺术思想。学院毕业后他们选择群聚在城市废弃的工厂或者城市郊区进行创作,都是从“边缘”经过十数年才走到了国际艺术的前沿。至此,可以看到中德新绘画的发展模式是如此相似。艺术形式发展到行为、装置、新媒体的时候,架上绘画的语言深入探究似乎无足轻重。然而通过新莱比锡画派和近距离写实油画群体的故事,我们发现如今的架上绘画超越了以往,在大胆地向传统具象艺术回归的过程中,将传统具象绘画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绘画元素相结合),以多样性的艺术取向从传统中找到了新的生命,纯绘画语言的回归与翻新悄然而至。可以看到的是中国近距离写实油画群体和德国新莱比锡画派在艺术发展史中分别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复兴架上绘画回归的成功代表,新莱比锡画派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与艺术追求,观念和美学在思想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与此同时又不失各自艺术发展的特征。本文对他们如何从当代艺术的潮流中脱颖而出成为吸引人们的亮点进行研究。以德国新莱比锡画派与中国近距离写实油画群体为比较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现象学、传播学等研究方法针对典型艺术风格、艺术家及艺术作品所呈现的题材内容﹑形式语言、艺术思想等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相关历史资料展开论述,力求阐明其各自的绘画语言特质与感觉逻辑,从而对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实践与理论探讨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