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会随之发生改变,但是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和物质财富,工人们的生活条件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提升,资本的逻辑不仅深入到了经济政治领域,还有文化领领域。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开启了对西方同一性思维的启蒙逻辑的解构,拒绝全部的工业文明和启蒙理性,特别是阿多诺在“文化工业”章节,从文化批判的角度反对同一性对个人的宰制。在此,本文讨论的文化批判的对象是工业时代以后,进入市场领域和工业生产领域,借助大机器生产和大众传媒的文化形态。此前,齐美尔的文化悲剧诊断中认为主观文化被客观文化全面压制,包含着对同一性思维的文化批判。本文将从以下角度研究二者对同一性文化的批判:a货币涵盖一切的购买力背后于蕴含着用货币抹平一切差异,取代一切追求,这和目前启蒙理性所表现出来的工具理性至上相一致,货币和文化都充当了普遍的同一性的工具;b这种同一性压制具体表现在文化上是文化的客观化与文化的工业化;c究其原因,齐美尔认为这种同一性来源于人心理上的追求,来源于人生命与形式的二元对立,因此这一矛盾会贯穿人类命运的始终,而阿多诺则认为同一性的压迫来自启蒙理性自身的二律背反,启蒙理性充当了新的更加合理的同一性,因为其自身的矛盾,一定会被推翻;d在解决方式上,齐美尔和阿多诺都认为要和同一性保持界限,不同的是齐美尔诉诸于审美距离;阿多诺诉诸于艺术自律,但是阿多诺也看到单纯诉诸文化的发展形式是不够的,因为只要同一性依旧能够利用文化为自己服务,情况就不会有大的改变。最后,本文认为,两者其实是一种视角互补的关系。齐美尔从感性心理的角度,从同一性文化的内部进行批判,实际上默认了同一性的统治地位,也就不可能真正解决其中的矛盾;阿多诺跳出同一性的结构,以客观的态度认为同一性内部的批判不能够解决同一性带来的矛盾,但是他提出建立一种趋向同一的非同一性关系在短时间内无法达成,且容易陷入审美的乌托邦。因此本文认为我们应该结合两者的观点看待同一性的文化批判的问题,在双侧共同进行对同一性所产生问题的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