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灾难新闻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新闻活动的焦点,在新闻报道中占有不可或缺之地,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且由于本身所具有的较高的新闻价值,因而引起了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灾难新闻成为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然而,对灾难新闻报道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新闻学领域,在语言学界并未受到太多的重视。近年来,在语言学领域,对于灾难性新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体学和批评语言学的视角。鉴于此,本研究从评价理论角度出发,以介入系统为理论基础,选取于2014年3月8日发生的人类航空史上的重大空难,马来西亚客机坠毁事件的相关英语新闻作为语料,对比分析中美灾难新闻语篇中介入资源的运用情况,分布规律和差异,旨在揭示隐藏在语言资源背后的意识形态。评价理论是功能语言学在人际意义方面的扩展,是研究语篇中评价资源的一个新的理论框架,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分别是态度、级差和介入。本研究分别从中美两大报纸《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网站上各选取了15篇关于马航客机MH370坠毁的新闻报道,分为两个数据库,先将每篇新闻中的介入资源标注出来,然后利用语言学统计软件UAM Corpus Tool 2.8.14,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两个数据库中的语料进行对比分析,回答三个研究问题:(1)中美灾难新闻中介入资源分别是如何分布的?(2)中美灾难新闻中的介入资源分布情况是否存在异同点?如果是,分别是什么?(3)产生异同点的原因有哪些?通过对语料的分析统计,结果显示:两者都倾向于使用对话扩展资源。在对话收缩系统中,使用最多的都是否认资源,对宣称资源的使用都比较少。在对话扩展系统中,使用最多的都是承认资源和接纳资源,对疏远资源的使用都很少。这说明两者对马航客机事件的报道都倾向打开对话空间,允许对话性的存在,基本上都遵循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然而,在对话扩展系统中,《纽约时报》使用的承认资源比《中国日报》少;在对话收缩系统中,《纽约时报》使用的否定资源比《中国日报》多。这表明前者在此次灾难事件的报道中倾向更多的主观介入,对于相反声音直接采用否定的方式以强调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而后者更加倾向于客观报道事件。本研究认为,两者属于同一语体,有着相同的目的,但由于中美文化背景、媒体运行体制以及中美在此次事件中的立场有所不同,必然导致两者的介入策略既有相同点又存在差异。本研究通过运用评价理论,比较了介入资源在中美英语灾难新闻语篇的使用异同,以期对评价理论在灾难新闻语篇的分析提供一个尝试性的方法,也希望对跨文化语篇的分析尤其是新闻语篇的分析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