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楚辞集注》与文化诗学研究

来源 :淮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etorange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楚辞集注》是朱熹晚年的一部力作,是楚辞学史上的重要专著之一。宋端平三年(1235),朱熹之孙朱鉴将《楚辞集注》、《楚辞辩证》和《楚辞后语》三部分合刊。此版成为今存最早、最完整的《楚辞》刊本,代表宋代楚辞学的最高成就。明清之时,备受推崇,广为流传。朱熹对屈原与《楚辞》的解读与评论,不再是简单的褒贬,更多的是政治穷困下的理性思考,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情感抒发。较之王逸,朱熹对屈原的接受更多站在政治的角度,是宋代文人的普遍价值取向。宋代理学的兴盛,使得朱熹对楚辞的接受带有强烈的理学色彩;作为集理学家和文学家于一身朱熹,不忘从文学角度切入,揭示出楚辞的文学特征。并且通过研读文本本身以及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骚体观。  本文的论述运用文化诗学的理论基础。文化诗学,作为朱熹《楚辞集注》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是创新且现实的,它旨在摆脱楚辞研究的现实困境,并赋予其新的价值功能。通过宋以前的文化诗学背景,探索文学与政治、神话、宗教等学科关系。继而在重点分析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读体会,探求朱熹《楚辞集注》在政治话语、神话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诗学自觉。同时,在与旧注(王逸《楚辞章句》、洪兴祖《楚辞补注》)的比较中,找寻朱熹《楚辞集注》的文化新义,进一步挖掘《集注》的文学意义与审美价值。本文将古代文学批评与现代文化诗学的理论融合,力图探求朱熹《楚辞集注》的文化诗学倾向。通过以期为建设中国古代“文化诗学”的研究视域做些努力。
其他文献
本文以荣屯布央语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当前参考语法编写所倡导的语言描写与研究原则以及现代语言学基本理论为指导,借鉴刘丹青的《语法调查研究手册》的语法调查框
严歌苓是著名的旅美作家,她的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可谓独树一帜。从小说的主题到表现手法再到人物形象,严歌苓以多变的风格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随着《一个女人的史诗》、《
公元2世纪下半叶,净土信仰由印度传入中国,汉晋六朝净土高僧的活动使其得到了缓慢的发展。唐代善导和法照等净土高僧通过身体力行大力推崇,则使净土宗正式成为一大宗派,并在随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