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知识与经济的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社会越来越需要具备多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复合型、跨学科人才,而高校的人才培养标准也逐渐趋向于“宽口径、厚基础”。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一种培养模式,辅修制度在高校已经十分普遍。然而目前辅修专业从师资配备到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管理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形式大于内涵。由此,如何提高辅修专业办学质量,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制度的改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系统思考的基础,本研究采用了一定的篇幅对国内辅修制度的发展、现状做了较为详尽的文献研究;同时,由于辅修以及与其关联的选课制、学分制是从国外引入的,因而有必要作一些横向比较,以期对解决我国的问题有所借鉴。在方法上,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政策分析、问卷及案例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其中,问卷对象为上海地区复旦、交大、华理、东华、华东师大5所高校的辅修专业学生,涉及各校心理、金融、法学、工商管理、公共关系、外语类等11个辅修专业大类,有效样本为689人,笔者希望通过大样本的数量倾向来把握目前高校辅修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印证一些典型案例的普遍意义,以增进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在以上中外文献研究与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本论文揭示了学生学习状态(笔者认为学生既是参与辅修的主体也是受益主体)和辅修教学管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统而观之,学生在选择辅修专业时多有盲目性;出勤情况不如人意,连续上课以致疲劳低效;而辅修专业可选择门类十分有限,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管理比较松散。本研究认为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在传统计划体制及其单一专业的思维惯性下,辅修专业被视为次要的附属物,导致学校对其监管力度不够;课程实施的保障措施不完善;辅修证书无法得到国家承认。缘于此,本论文最后一章的改进对策建议:高校辅修制度要给予政策上的健全、落实;加强学校对辅修专业监督管理,增强师资力量;努力使其与学分制改革同步,打破主辅界限;同时结合本科生导师制为学生提供有效指导。这些思考希望能为辅修制的改革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