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表不同区域撞击坑形貌特征差异性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llsmagic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撞击坑在月表不同区域所表现出的形貌特征和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开展区域间撞击坑形貌特征的差异性研究是进一步探索撞击坑形成和退化过程、月表地质特征和演化过程的基础。本文在月表撞击坑数据库LU60645GT和Lunar_Impact_Crater_Database(2011)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结合嫦娥一号、嫦娥二号不同分辨率的DEM和DOM数据分析了月表撞击坑的形貌及分布特征在地理空间上、地体上以及年代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性特点,并探讨了同一区域相同地质背景下大小相近而退化程度不同的撞击坑之间的形貌差异和参数表达。结果表明:1、不同尺度撞击坑的数量在经度和纬度上的分布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其中经度方向上的分布表现出直径3km以上的撞击坑在数量上正面多于背面,而3km以下的撞击坑则正面撞击坑多于背面的现象。2、对月表同一直径下相对新鲜撞击坑而言,15km以上撞击坑的深径比-直径之间显示出较为显著的线性关系,15km以下撞击坑的深度-直径之间显示出较为显著的指数关系,而其它范围内的形态参数之间则无明显的函数关系。3、对同尺度新鲜撞击坑深径比的平均值而言,月陆地区总大于月海地区。4、利用深径比表达撞击坑形貌的退化特征存在有一定的不足,“高度-面积分布曲线”可以较好地展现出月海地区简单撞击坑的退化关系。
其他文献
伽玛射线暴(简称伽玛暴)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美国的Vela卫星无意中探测发现的。对伽玛暴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尤其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伽玛暴的起源以及其爆发的物理
学位
太阳系外行星探测是当今国际天文学领域的热点课题之一,也是公众最关注的天文学课题之一。太阳系外行星探测分为间接探测技术和直接探测技术两种方法,其中直接探测技术即对系外
小行星一直是天体测量的重要研究对象。绝大多数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主带,在黄道面附近绕太阳公转,小行星的发现对于研究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有着重要意义。由
Asymptotic giant branch(AGB)是主序后的演化阶段,由于挖掘过程会将AGB星内部核反应的元素输送到恒星表面,因此AGB星能被进一步认证为C星或0星。AGB星会有强烈的物质抛射,被抛
银河系恒星成分的结构主要由核球、薄盘、厚盘和恒星晕组成。随着望远镜的测光和光谱观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银河系结构各星族的空间分布、年龄、化学丰度和运动学信息的研究有
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暗物质间接探测相关的问题,利用Fermi-LAT和WM-AP的观测数据对暗物质性质进行了限制:(1)我们利用Fermi-LAT的三年观测数据,选取八个理论上具有较强暗物质信
南极内陆冰穹高原Dome-A具有海拔高、干燥、温度低、视宁度好、风速低等优点,但由于其特殊的环境和不宜居住,建造望远镜的难度介于地面天文台和空间天文台之间。同时,在南极建造
Ia型超新星研究(SNe Ia)是二十一世纪天体物理学研究和基础物理研究最前沿的课题之一。通过其峰值光度和光变曲线形状之间存在的经验关系定标,Ia型超新星可以作为测量宇宙学距
本文概述了活动星系核及其子类Blazar的特征和分类,并对费米伽马射线望远镜及其观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做了较详细的综述,重点总结并详细分析了Blazar光变的几种研究方法,如判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