阈下知觉的加工水平及其发生条件——基于视觉掩蔽启动范式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ijizhid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现代心理学兴起的时候,阈下知觉便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围绕着阈下知觉始终存在着大量的争议:从阈下知觉是否存在,到应该采用何种方法来研究阈下知觉,再到阈下知觉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深度,可以对个体行为产生多大的影响。早期的研究者们采用内省法来研究阈下知觉,认为如果一个刺激不能被报告出来但是又可以影响被试的行为,这时发生了阈下知觉。接着有研究者(Eriksen,1960)反对采用内省法来测量刺激是否得到觉察,提出应该采用客观阈限来判断被试是否觉察到了刺激。随后提出的掩蔽启动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Marcel,1980)都因为方法上的缺陷遭到了激烈的批评(Holender,1986)。心理语言学的研究为掩蔽启动范式的完善做出了重要的贡献。Dehaene et al.(1998)和Greenwald et al.(1996)的研究通过在方法上的完善,为阈下知觉的存在提供了确凿的证据。但是阈下知觉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深度这一问题尚仍然存在争议,有研究者认为阈下知觉可以达到语义加工的水平(Dehaeneet al.(998),而有的研究者认为阈下知觉只是对刺激视觉特征的一种浅层加工,并形成了一些非语义加工的假说(Abrams,et al.,2002,Kouider& Dupoux2004;Kunde et.al.2003)。   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实验范式,分别采用图片、字词和阿拉伯数字作为实验材料对阈下知觉的深度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实验1和实验2驳斥了阈下非语义加工的各种理论,为阈下语义加工的存在提供了证据。同时实验2表明,阈下知觉达到的水平取决于靶子集的大小,更确切的说取决于被试对靶刺激进行了何种水平的加工。实验3表明,只有得到注意的阈下刺激才能得到加工,尽管此时被试并不知道他在注意什么。
其他文献
经验作为一种伴随人类生而有之的概念,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经验在不断的斗争中曲折发展着,对经验的研究和论述也不乏其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期刊
二十多年来,大批的农民由农村进入城市的农民已形成我国社会结构中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农民工”。农民工作为一个整体已不可能再回到农村去,而是在
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资源已突破了时空和地理的限制,随之出现了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种类丰富、格式多样的信息资源。村镇教育信息资源作为信息资源的一部分,是保证村镇教育
期刊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