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6年以来,我国建成了许多各级各类的自然保护区,但部分保护区内湿地萎缩、草场退化、森林面积减小、珍稀动植物数量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有些保护区生态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因此,开展有关自然保护区有效性评价的研究势在必行。开展保护区有效性评价,不仅能对保护区工作做一次全面的检验,而且,评价结果可以反映出保护区工作的不足之处。由此,可以给保护区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促使其改进管理方式,提高保护工作的有效性,从而更好的实现管理目标。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少有的集成了草甸、高原湿地、森林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等多种资源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文采用对比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生态保护有效性评价和管理有效性评价两个层面,分别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2003-2013年工作的有效性做了全面的评估。结果显示:(1)保护区管理局成立到2013年,区内湿地面积呈增大趋势。其中,湖泊、沼泽地增大更加显著。湿地面积的增大,一方面和自然条件的改善有关,另一方面保护区的保护措施也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2)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以来,加强森林管护,定期喷洒农药。人为砍伐盗伐、森林火灾、病虫害等问题得到了有效防治。2003-2013年,有林地增加476 hm2,灌木林地增加1000hm2,疏林地面积减少60%。保护区内森林质量明显改善,森林生产能力增强,森林生态效益显著提高。(3)自然环境的改善加上保护区强有力的监管和日常巡护,2006-2013年保护区内珍稀野生动植物数量稳中有增,而且还发现了几种新分布的物种。(4)基于湿地面积变化率、森林面积变化率、珍稀动植物数量变化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2003-2013年的生态保护有效性做出了定量评价,最终得分为78.1分。(5)参照IUCN开发的WCPA管理评估框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问卷调查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对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有效性进行了评价。最终得分是78.45分。(6)从生态保护有效性与管理有效性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近几年保护区管理局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保护区的保护效果较好。但从个别指标得分来看,保护区工作还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本文给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