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作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最为普及的一种语言,是现代社会国际交流过程中必需的语言工具。作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课程之一,按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要求,学生应当通过英语学习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回避与老师进行英语交流,以至于课堂上的英语互动往往变成教师的“独角戏”,这样课堂沉默现象,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非常普遍。由于课堂沉默导致的交流不畅,不仅使教师的正常课堂教学收到影响,更会导致学生学成“哑巴英语”,制约其语言综合能力的发展,甚至导致在英语交流中性格上的怯懦。本研究从明确英语课堂沉默的概念出发,在建立充分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以秦皇岛市第X中学作为案例,运用问卷调查与课堂观察两种方法,对该学校的英语课堂沉默现象进行了评测,并从英语课堂环境、教师因素、学生因素三个维度对课堂沉默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本研究认为,导致初中英语课堂沉默现象出现的原因既包含中国传统思想意识、课堂氛围、评价制度等环境因素,也包含授课方式、对待学生的态度、提问水平、人际关系等教师因素,此外还包含性格心理、学习态度习惯、语言能力水平等学生因素。为此,本研究认为,减少英语课堂沉默现象亦应当从这三个维度入手,创造有利的教学和学习环境,提升英语教师的教育水平,改变学生现有的英语学习状态,实现活跃英语课堂、提升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目的。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引言,阐述了有关英语课堂沉默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对英语课堂沉默的概念进行了明确,介绍了国内外理论研究的现状及不足,指明了研究用到的方法及思路。第二章是针对秦皇岛市第x中学英语课堂沉默问题调查,介绍了调查的对象、问卷和课堂观察记录表的编制,并对问卷调查数据和课堂观察结果进行了简单归纳。第三章是导致初中英语课堂沉默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在上述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从课堂环境、教师、学生三个维度对造成初中英语课堂沉默的原因进行了归纳。第四章是减少初中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对策建议,针对第三章中三方面的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对策。文章的最后是结语,总结了全文的大致内容,并简述了本研究的局限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