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疑不诉案件的证据问题实证研究

来源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72007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证据与存疑不诉决定的作出关系密切,直接影响到存疑不诉决定的正确性。2019年修订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中,对存疑不起诉案件证据不足作了具体的规定,但如何在实践中加以转化和运用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分析不起诉决定书,可以对存疑不诉案件的证据和证明逻辑要求进行初步梳理。结合存疑案件的实证案例,抽象出案件的核心模型,可以窥见存疑案件的证据论证现状。结合“印证证明模式”理论,从证据的否定性论证和肯定性论证两个方面,可以反复推导证据的认定逻辑。通过以上实证研究手段的运用,可以梳理出存疑案件不起诉决定书中证据的认定和表述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建议。存疑不诉案件证据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其一是证据不足认定困难,包括证据的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案情复杂程度影响对证据的认定,同时缺少与其他不诉案件的证据区分;其二是证明过程简单,定罪思维影响证明过程的逻辑推理、不起诉决定书的说理简单、不同的证明思路矛盾难以调和;其三是缺乏与现有理念的融合与衔接,包括适用比例和考核标准固化、非法证据排除与认罪认罚的适用不够成熟。究其原因,主要是证据认定缺少规范,一方面证据本身的不断变化,另一方面仅以审查起诉的证据标准为依据、缺少关于存疑不诉的准确论述;另外,公诉证明意识与标准不清,证据分类论证意识不足、印证证明和经验法则存在负面效果、检委会对于证据存在认识不同;最后,制度与证据认定间存在矛盾,部分存疑案件的审判缺位、排除非法证据影响事实认定、存疑案件认罪后证据仍存在多种可能。因此,现实背景下存疑不诉案件证据运用可参考以下路径:规范存疑不诉案件证据的审查思路,明确证据的数量和质量、公诉证据采从弱标准、规范审查的逻辑顺位;结合案件事实规范的论证和证明,明确个案证据证明标准、加强释法说理提升证明意识、规范监督自由裁量;明确证据审查的理念,证据认定体现以审判为中心、处理好非法证据在存疑案件中的排除与补正及认罪认罚后的证据审查和从宽转化。
其他文献
我院2002年1~12月共进行手术4735例,其中急诊手术1185例,占手术人数27%,现将急诊手术的护理配合体会总结如下.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到60次“创新”与14次“人才”,创新和人才在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变得越为重要,创新型人才也日益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成为全国各大地区竞相争抢的资源。但是就当前中国的创新型人才分布局势来看,全国的创新型人才分布处于相对不均衡的状态,受政治、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以北京为中心的政治集散地、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发达区和以新疆为中心的政策惠及区成为大部分创新型人才流向的区
以一维热传导模型方程为例来说明用有限差分区域分解算法求解热传导方程中的三个现象.
刘徽在对《九章算术》的注释中进行了一次算法分析,他使用"算"(运算次数)讨论了不同算法的计算工作量,比较了不同算法的效率,同时强调算法的变化,表明他具有明确的算法分析的思想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探讨VEGF与肿瘤的病理分级、部位、体积、预后的关系,及其与微血管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60例脑星形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