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不同留针时间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对比研究,进一步探索留针时间与针刺对于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效应的关系,寻找最佳留针时间,进一步提高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纳入顺序依次编号,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组均采用临床普遍使用的穴位组合以及相同的针刺手法,分别留针30min和60min,均接受20次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使用便秘临床评分量表(Cleveland Clinic Score,CCS)和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问卷(Patient Assessment of Constipation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PAC-QOL)作为观察指标,对患者的排便情况及便秘患者生活质量进行量化评价,并对治疗后整体疗效进行评估,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分析,以对比不同留针时间下的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CS评分、PAC-QOL评价组内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后两组患者后CCS评分、PAC-QOL评价均显著降低(P<0.01);(2)两组治疗后CC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后两组CCS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PAC-QOL评价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7.10%(30min组)、93.10%(60min组),两组患者疗效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两组患者经2个疗程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显著;(2)两组患者治疗后在PAC-QOL及总疗效比较上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提示目前尚不能说明留针时间的差异对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有影响。但从这两项指标的趋势上来看,60min组总有效率高于留针30min组,且60min组的PAC-QOL评分改善情况也优于30min组,同时两组患者治疗后CCS评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由此可以看出60min组对于便秘临床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30min组。但考虑由于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可能病例涵盖性、代表性有所不足,若增加研究样本的数量,可能会有新的研究结果出现。(3)结合我国目前医疗卫生资源的现状,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留针30min在疗效上即可以保证治疗效果,同时可以在同等时间的情况下治疗更多的便秘患者,有效的满足更多的治疗需求,值得临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