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三十几年的高速发展,方方面面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尤其是1992年我国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以来,1992-2014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0.1%。另外,在带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作为重中之重,对经济增长取得的成绩可谓功不可没。另外,在我国的社会融资结构中,银行信贷占比一直占据着半壁江山,而我国的银行信贷又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信贷配给现象1。这样来看,典型的信贷配给条件下是我国较长时期高速的经济增长,是否被普遍认为阻碍经济增长的信贷配给,在我国却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呢?因为信贷配给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是基于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存在,所以本文研究这一影响就从到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入手。文章建立了一个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以金融加速器效应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用企业的外部融资升水的杠杆率弹性,来表示我国信贷配给的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建模,进行实证分析。文章搜集了我国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1992年)到2014年的季度数据,通过定量分析,来考察我国信贷配给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文章总共包含了七个部分。第一章是导言,这部分内容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和重要概念的界定、论文结构和技术路线及论文可能的创新等内容。第二章是相关理论的介绍与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贷配给理论的研究述评;二是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述评;三是对信贷配给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介绍和文献述评;四是对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基本定义、求解和估计方法,以及发展应用情况做了介绍。第三章介绍了我国信贷配给、经济增长和信贷政策的历史和现状:首先是我国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和特征;其次是我国信贷配给程度的历史发展情况;然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历史与现状;最后对我国信贷政策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梳理。第四章是我国信贷配给对经济增长带来影响的理论和现实分析:首先是对信贷配给影响经济增长的原因做了分析;其次是运用信贷可获性理论对这一影响做了理论分析;再次是运用金融加速器理论对这一影响做了理论分析;最后是对我国信贷配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做了正反两方面影响的现实分析。第五章是实证分析:首先是对本文采取的实证模型的特点和创新之处做了分析;其次是本文模型与实际经济的拟合,这部分将数据样本分为两个分样本,通过样本参数估计和历史方差分解分析,来对比模型与实际经济的拟合情况;最后是本文模型的全样本分析,文章计算了市场对信贷配给纠偏后的风险升水的杠杆率弹性系数,并以此作为无信贷配给的情况,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本文的一些重要结论。第六章是信贷配给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国际借鉴:首先是日韩的经验;其次是英美的经验;最后是波兰的经验。第七章是论文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首先是本文的主要结论;其次是政策建议,第一是完善信贷政策,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仍需要实施差别化的信贷政策;第二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第三是创新信贷政策、加强信贷政策本身的管理;第四是改善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状况;第五是提高我国信贷政策的有效性,最后是本文的研究展望。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总体来讲,我国的信贷配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正面的。在当前我国发展阶段和的市场结构等条件下,一定程度的信贷配给能够抚平经济增长的波动,并使得货币政策较好的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2)因为信贷配给现象的存在,使得我国政府实施的货币政策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更好的发挥了作用。1992年以来,信贷配给的存在,使得政府无论是推行宽松或是紧缩的货币政策,都达成了预期的效果,有效的促进了经济增长。(3)我国是存在比较明显的信贷配给现象的,1992-1998年,我国的信贷配给更多的呈现出非均衡信贷配给的特征,在1998年到2000年有一个加重趋势,2001-2014年总体呈现出减轻的趋势。(4)信贷渠道在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显著存在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金融加速器效应,不过,信贷配给现象的存在使得金融加速器效应受到了抑制,也有效抑制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波动,但是金融加速器效应会随着信贷配给现象的减轻而增强,我国经济增长的波动也会随着变大。与已有的研究相比,本文的主要做出了以下几个创新:一是本文采用新的方法-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对我国信贷配给对经济增长影响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这是前人不曾有过的,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在我国近二十几年的发展进程中,信贷配给对经济增长在总体上发挥了正面作用这样的结论,也是对前人规范分析的一个补充。二是分析手段、分析技术上的创新。文章对厂商的同质性进行了放松,引入了不同质的厂商,这可以说是对宏观经济微观基础条件放开的一个尝试性探索;另外,文章利用金融加速器理论中不同的外部融资升水杠杆率弹性,来表示信贷配给的存在和程度变化,也是分析方法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