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县朝鲜族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研究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ZHOUSHU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边地区是我国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区,自中韩建交后,许多朝鲜族群众利用地缘、血缘和语言上的优势赴韩留学、工作。出国之风兴起,很多朝鲜族家庭的父母出国劳务,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社会群体与日俱增。延边州汪清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大部分朝鲜族家庭为了脱贫致富,选择出国劳务,留守儿童现象较为普遍。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问题关注度较高,研究主要聚焦“问题儿童”的消极影响,而对于朝鲜族留守儿童心理韧性方面的研究以及心理韧性带来的积极意义却很少涉及。关爱和服务留守儿童,为他们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是国家、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在从事妇女儿童工作期间,对朝鲜族留守儿童心理韧性较为关注,借工作之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向汪清县中小学就读的朝鲜族留守儿童及部分辍学的朝鲜族留守儿童,发放1000余份调查问卷,200份心理健康诊断测量表,收集数据,支撑研究。本文研究构架: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研究动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第二章梳理汪清县留守儿童的现状。即汪清县基本概况,留守儿童的人口数字、现状、特点及心里韧性定义等。第三章重点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差异,阐述影响心理韧性的个性因素,探讨影响心理韧性的八个方面要素及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对心理韧性等方面的影响;同时第四章提出培养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思考和建议。最后为结论部分。本文通过对朝鲜族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分析研究,旨在寻找增强朝鲜族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动力”,挖掘一些正面典型,给朝鲜族留守儿童群体注入更多的正能量,使其面对逆境,调适自我,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民族传统文化民俗在文化全球化和都市化的侵袭下,面临消逝的危机。秩序是民俗文化发生、实现和存在的基础,本文试图以楼西客家为例对民俗秩序变迁进行人本经济分析,探索优秀传
本文从制度变迁理论入手,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自旅游开发以来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旅游相关政策的制定对连南县旅游经济及其竞争优势的影响,认
本文将以权利、权力、权益与义务作为横线,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变迁与民族发展作为纵线来探讨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的实践问题。论文选取鄂伦春自治旗进行个案研究,该自治旗
新中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就一直在国际社会紧密注视下探索适合于自己的后起现代化之路,而疆域辽阔、民族多元、人口众多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起点,以及国际经济、政治、科技交往的
本文研究的是晚清民初女上衣上的如意云头。首先通过考古实物与文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如意云头进行溯源,总结它在不同时代的特点,并首次对古代服饰中如意云头的应用范畴进行研
明清之际,川南地区出现了各式各样,名称各异的会馆建筑,特别是在清朝乾隆至光绪年间更是会馆林立。会馆的修建与经济的发展、移民的迁入有莫大的关系。宜宾独特的区位优势使本地
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与参与观察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民族学与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基于杭州市的调查,进行关于城市穆斯林流动人口和当地城市居民这两个群体的文化冲突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