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型专业村集聚机理研究——以信阳市浉河区为例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ianle_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业村是目前农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三化”协调发展。本文选取了较为典型的信阳市浉河区为研究区域,基于该区极富特点的茶产业发展资源禀赋,凭借其独特的发展环境、灵活多样的发展方式、龙头企业带动的发展范式,实现了大规模、多元化发展,在企业的带动下,规模化、多元化、具有一定特色的农业型专业村体系正在形成。基于此,我们通过实地调研获得所需经济数据,结合搜集的相关统计数据,对浉河区农业型专业村集聚进行了产业和空间两方面的测度,阐述了以行政村为单位的专业村集聚的演化格局,探究农业型专业村集聚的内在机理。  (1)信阳市浉河区茶树种植专业村和专业乡镇的出现与该区茶产业的集聚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茶树种植的集聚和扩散。浉河区茶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其明显的产业优势、显著地经济效益、种植规模的日益扩大和优越的销售结构。浉河区茶树种植专业村增长迅速,专业村数量从2000年的60个增加到2013年的89个,并出现了谭家河乡和董家河镇两个茶树种植、茶叶生产专业乡镇,通过ArcGis进行空间分析可以发现,茶树种植专业村在浉河区呈扩散趋势,沿交通干线和河流表现出一定的集聚性。基于区位商的集聚测度显示,浉河区茶树种植专业村在产业上表现出明显的集聚性,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劣势产业到优势产业的蜕变,成为全国范围内的优势产业,具有较强的集聚性;基于K函数的中小尺度空间集聚测度显示,随时间推移,专业村集聚呈现强化趋势,在专业村数量增长过程中,村庄空间区位和研究尺度是影响集聚测度的重要因素;基于Moran I指数的全局自相关空间集聚测测度显示,浉河区茶树种植专业村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和空间依赖性,从2000年到2005年,Moran I指数不断增大,各茶树种植专业村的空间依赖性逐步增强,从2005年到2010年,Moran I指数虽有下降但依然为正值,茶树种植专业村的空间依赖性逐渐消弱但依然存在,从2010年到2013年,MoranI指数不断上升,导致茶树种植专业村的空间依赖性又逐步增强;基于冷热点分析的局部空间自相关测度显示,茶树种植专业村中出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变化,整体上来看,茶树种植专业村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性,从2000年到2005年,茶树种植专业村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浉河区西南部,东北部明显为专业村冷点分布区,从2005年到2010年,冷热点专业村数量有所增加,冷热点分布范围更加广泛,比之以前更加分散和无序,从2010年到2013年,热点区专业村和冷点区专业村分布趋于集中,热点区由原来的西南部转移到东南部,西北部成为新的冷点区,由此导致的新一轮专业村集聚开始形成,2000年和2005年的专业村热点区和冷点区的分布相较于2010年和2013年,更加集中和两级分化,冷点专业村和热点专业村数目都在增加,冷热集聚的区位尤其明显。  (2)在对浉河区茶树种植专业村集聚机理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农业型专业村受偶然事件、自然环境(地形地势、水热条件、土壤)、区位环境(交通、市场)、人力资本、地理邻近、政府职能等因素的影响,基于创新扩散和模仿创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得农业型专业村能够通过地理邻近等条件,使得它们在农业型专业村集聚中表现出明显的集聚优势,利于创新的实现、吸收和实现二次创新。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分析可知,机会条件、区域环境、人力资本、地理邻近、政府职能等对浉河区农业型专业村空间集聚影响较大,它们在主成分分析所得的6个主成分中占有较重载荷,能够很好地解释农业型专业村集聚的机理。  (3)浉河区农业型专业村发展受制于自然资源、农户素质、发展环境、产销脱节等的制约,导致农业型专业村发展中出现制约专业村集聚的因素。要实现农业型专业村的进一步集聚和优化发展,需要转变茶产业发展思路,由粗放发展向精细发展转变,繁荣茶经济,同时要发展多元茶产业,将茶产业发展与茶旅游结合起来,在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完善区域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实现茶产业的大力发展和旅游的内涵提升,注重茶产业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实现茶产业的多元化经营和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金融市场已然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新兴金融市场之一。然而,股票市场作为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市场本身的政策导向性特点,以及市场起步
近年来,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当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提升,中国日益深入参与到国际分工当中,在货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中国服务贸易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