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受案范围探索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afe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交织的重要课题,需要对此进行清晰界定,以便更好地为司法实践提供法律规范指引。本文以我国现行法律规范对该受案范围的界定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以实现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受案范围的合理适用为目标,借鉴行政诉讼制度中受案范围的厘定方式,结合环境法学对于“环境公益”、政府环境职责等问题的相关理论,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该诉讼受案范围的影响因素、核心要素以及认定标准和界定模式进行了探索,具体如:采用逻辑和语义分析的方法对现有关于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受案范围的规定进行剖析,运用法社会学的方法对该受案范围中所涉的价值内涵、价值顺位、效率问题进行研究等,以期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
  我国现行法律规范对该受案范围的界定存在行政任务定位模糊、行政主体监督管理职责范围与标准不明、环境公益内涵泛化的问题。对此,首先要明确该类型诉讼的功能定位,并明确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受案范围的核心要素——环境公益、监督管理职责、涉诉行政行为、诉前程序的内涵和作用。概言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制度价值在于维护环境公益,这种制度价值通过司法监督行政这一路径来实现。在该受案范围的核心要素中,“环境公益”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其核心应当是社会公众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利益诉求;“监督管理职责”的责任主体应当只包括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监管范围应当限定为监管微观经济层面,且监管手段也仅是微观性的;涉诉行政行为具有类型化和阶段性特征;诉前程序具有其独立价值和案件筛选作用。其次,要实现对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受案范围的科学界定,有三个前提:一是对受案范围进行定性分析,明确其程序和实体的双重意义;二是上下级政府间环保事权、财权的科学配置;三是不同部门间环境管理事权的科学划分与协调运作机制的建立。最后,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受案范围的界定应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厘清受案范围的逐步限定应遵循三个层次和步骤,即遵循“公益——环境公益——行政事项适于由行政诉讼审查”的判断进路;二是受案范围的认定标准应采取“行为标准+权益标准”的模式;三是受案范围的界定模式应采取混合式,即“概括式+肯定式列举、否定式排除”。
其他文献
“全球变暖”是21世纪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国际法层面提出的最新方案是《巴黎协定》。《巴黎协定》抛弃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模式,开启了“自下而上”气候治理的新时代,采用“国家自主贡献+强化的透明度机制”模式,在灵活性的基础上增加强制性的保障,激发了各国在气候治理方面的主动性。第十三条从框架层面确立了透明度机制的基本原则、覆盖范围及基本内容,波兰气候大会出台了关于透明度机制的具体程序与指南,
阻却立法(Blocking0Statutes),指一国为抵制他国国内法的域外适用而采取的立法措施,旨在本国的管辖领域内,消除、阻止和对抗该外国法。一国的阻却立法主要发生于以下两种情形:一是对抗他国域外适用于本国的经济制裁政策,二是对抗他国将民事诉讼中特定的域外证据开示规则域外适用于本国。两者对抗的对象在本质上都是国内法域外适用的表现。  和普遍存在的国内法域外适用相比,作为应对之举的阻却立法现有实
学位
国际税基划分是国际税收治理秩序的核心问题。伴随经济全球化、数字化程度加深,无形资产转让定价安排给传统国际税基分配体系带来了税基侵蚀和税收管辖权争夺两方面挑战。以BEPS行动计划为标志,近年来国际税法领域就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规制的讨论和实践从未停止:“税基整合”规制逻辑下,产生了对公式分配法、预约定价安排为代表的新方法的讨论,典型体现为欧盟2016年重启的统一合并公司税基提案(Common Cons
学位
信息社会的发展为人们带来无尽便利,同时也给数据保护加大了难度。未经同意而收集或利用个人数据、未经授权而二次或多次利用个人数据、随意传递或泄露个人数据等问题层出不穷。欧盟GDPR对个人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合法性来源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即是知情同意规则。知情同意规则即要求数据控制者在收集、处理个人数据等情形之下应将详尽的信息告知数据主体并取得数据主体自主作出的真实的同意。但严苛的知情同意规则存
学位
不同国家之间的监管规则存在巨大差异,进而产生了大量非关税壁垒,并成为妨碍和扭曲全球贸易和投资重要因素之一。各国政府都希望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获得最大的收益,为此不得不共同致力于消除因相互之间的监管差异带来的非关税壁垒,而WTO和其他现有的国际贸易安排很难有效地解决非关税壁垒问题。各国的监管本身有其正当性与合理性,因此在监管合作的过程不应对设定的国内监管目标产生影响。欧盟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通过打
当前,面对世界一体化、贸易自由化的国际形势,我国需要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进行不断探索,而负面清单作为自由贸易协定和双边投资协定中经常采用的市场准入管理方式,已逐步成为探索贸易自由化、制定外商投资规则的重要方式。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同年发布了2013年版负面清单。2019年出台的《外商投资法》首次将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模式写入法律,对自贸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国际河流的共享性特征,打破了国家领土的封闭性,使国际河流成为多国共享资源。随着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际河流开发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而对客体的利用也由传统的航运往水能和环保方向发展。由于国际河流的整体不可分割性和资源稀缺性,开发主体的流域国或者投资者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进行河流开发,致使国际河流开发争端由传统的上下游国之间的争端,延伸至所有流域国、国际投资者及其母国以及国际
学位
随着海外投资规模的增大,投资风险也随之增加。为了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并保护投资安全,中国已经开始采取相关措施,并建立相关机制。一方面,中国在加速与相关国家签订投资保护条约,另一方面,也开始重视在国内构建相关保护机制。例如,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并组建国际商事法庭和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构建“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  尽管如此,从国内机制构建的角度来看,对于西方国家已经有明显成效的某些制度,如对外求偿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以理性主义的形式贯彻了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但理性主义的线性思维方法存在缺陷,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声称的绝对性并不真实,不能将其抽象理论简单套用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应重视不同价值,如自由与秩序之间的平衡,所以存在对其进行转化的必要。儒家文化,尤其是先秦儒家的礼乐论,以群体的生存延续为根本,认为礼仪、理性等社会规范只是特定历史阶段下的产物,从而仅具有相对性,应当视历史环境对其
学位
国际贸易法对强制许可进行了多次调整后,确认了公共健康优先的价值取向,为发展中国家实施强制许可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保障。发达国家意识到意欲在多边体制下再次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将面临重重困难,于是转移了保护场所,通过双边和区域的投资规则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国际投资协定的实体性条款以及国际投资仲裁机制减损了强制许可的灵活性,对强制许可构成了约束。在国际投资协定中如何设置规则来减少对强制许可的约束,以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