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在电子、能源以及生物医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抗菌、药物传输以及新药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各种形貌的纳米材料,例如纳米颗粒、纳米线、纳米笼和纳米管等已经应用于药物传输的载体。研究还发现,不同形貌或大小的纳米材料其性质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致病菌,被认为是慢性胃炎和胃溃疡的最主要致病原因。有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人类的健康生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目前,含铋化合物已经广泛的应用于胃肠道疾病的治疗,特别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常用的铋剂有胶体次枸橼酸铋、水杨酸铋和雷尼替丁柠檬酸铋等。由于碳酸氧铋也具有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的生物活性,因此本论文设计思想是合成和表征不同形貌和大小的碳酸氧铋纳米材料,测定并比较它们抑制幽门螺杆菌的活性,寻求更为有效的抗菌材料。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作为潜在的纳米药物或负载抗生素后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进行多重治疗奠定基础。本文主要进行以下工作:1.以柠檬酸铋和尿素作为反应的前体,采用水/油相微乳液辅助水热反应的合成方法,合成出结晶性较好、平均直径为9nm的碳酸氧铋纳米颗粒,通过X-射线衍射、X-射线能量光谱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透射电镜、高分辨透射电镜和选区电子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反应中柠檬酸根离子的热分解是提供碳酸根离子的主要方式。碳酸氧铋颗粒的成核与生长过程都是在很小的水滴里面进行,所以形成较为均一的球型颗粒。碳酸氧铋纳米颗粒抑制幽门螺杆菌的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其MIC50值为10μg/mL,与常用的铋剂胶体次枸橼酸相比,碳酸氧铋纳米颗粒具有与其相近的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的活性,优于普通级别的碳酸氧铋。2.以硝酸铋为前体,采用溶剂热法合成出了立方体状、多面体状和长方形条状碳酸氧铋纳米颗粒;以柠檬酸铋为前体,采用回流的方法合成出了碳酸氧铋纳米片。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高分辨透射电镜、选区电子衍射和X-射线能谱分析对合成的不同形貌的纳米材料进行了表征。在溶剂热合成中,甘露醇的浓度和反应原料的种类对碳酸氧铋纳米材料的形貌和分散性有很重要的影响,其中甘露醇分子在立方体颗粒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在回流条件下,柠檬酸铋在合成片状结构的纳米碳酸氧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同形貌的碳酸氧铋纳米材料抑制幽门螺杆菌的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碳酸氧铋立方体纳米颗粒和纳米片的MIC50值分别为15和10μg/mL。与常用的铋剂胶体次枸橼酸相比,碳酸氧铋立方体纳米颗粒和纳米片具有较好的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的活性。3.以柠檬酸铋和尿素为反应原料,在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存在的条件下,采用回流(198℃)的方法在乙二醇中合成出了铋微/纳米球。铋球的直径介于400nm至800nm之间。实验结果表明,在铋球的形成过程中,柠檬酸铋先反应生成碳酸氧铋颗粒,再被乙二醇还原为铋。PVP的用量对铋球的形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