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却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一度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改革步伐的加大,不良资产短期内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一旦宏观经济出现周期性调整,这种下降的势头是否还会保持下去。换句话说,即是随着宏观经济的变化,不良资产是否存在大幅反弹的可能性。要想回答此问题,有必要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作一历史考察,并从中寻找不良资产大量产生的内在机制。这正是本文写作的立足点。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状况的历史考察为起点,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具有比率高和持续时间长的特征。为了寻求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本文将软预算约束理论引入进来,结合转轨经济的特殊背景,从定性和定量角度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逻辑以及与不良资产的关系。全文的重点和核心是要理清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的关系,并从中寻找不良资产产生的内在机制。通过研究发现,上述主体间具有“国有企业软预算约束——政府干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银行软预算约束——综合治理”的逻辑关系,其中双重软预算约束机制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机制至少在两方面发挥了作用:一是沉没成本的自我累加性;二是商业银行和融资企业的道德风险。目前,由于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软预算约束的复杂性以及我国经济环境的不成熟性,致使上述机制仍然一定程度上存在发挥作用的空间,从而为不良资产的治理增添了不确定因素。然而,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一系列改革的推行已经大大减少了上述机制发挥效力的可能性。因此,只要沿着硬化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软预算约束的方向继续推进包括政府体制、国有企业和商业银行在内的综合改革,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就可以有效的得到控制,历史也不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