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利用中国第30次和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航次获得的211Po、210Pb数据,研究了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210Po、210Pb的含量与分布,探究了研究海域210Po/210Pb不平衡的成因,进而应用210Po/210Pb不平衡估算了颗粒有机碳和颗粒有机氮的输出通量。第30次南极和第3 1次南极航次的结果均显示,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210Po的含量与分布主要受控于生物同化吸收、颗粒物清除迁出、有机质降解等过程,而2100Pb的含量与分布受控于大气沉降、颗粒清除迁出、有机质降解等过程。陆架区溶解态210Po(DPo)、总态210Po(TPo)、溶解态210Pb(DPb)、总态210Pb(TPb)的比活度普遍低于陆坡、深海区,证实陆架区存在更强的生物同化吸收和颗粒清除迁出作用。在陆坡、深海区,上层水体具有低DPo、高颗粒态210PO(PPo)的特征,体现了生物同化吸收和颗粒物清除迁出的影响;中层水体普遍出现DPo、TPo、DPb、TPb的高值,反映了颗粒有机物降解和绕极深层水输送的影响;深层水体的DPo、TPo、DPb、TPb大多比中深层来得低,证实沉积物再悬浮以及陆架水的输入加强了深层210Po的清除迁出。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不同水团具有不同的210PO/210Pb不平衡特征。南极夏季表层水、冬季残留水、陆架水、温跃层水的TPo与TPb的活度比(TPo/TPb)A.R.)均小于1,反映了在这些水团中生物吸收和颗粒物沉降迁出过程会优先迁出210Po。南极绕极深层水具有高TPo、高TPb的特征,且TPo/TPb)A.R.趋向于达到放射性久期平衡,但部分区域出现TPo过剩于TPb的现象。南极底层水的TPo/TPb)A.R.小于1,且数值介于陆架水和南极绕极深层水之间,反映了沉积物再悬浮或南极底层水形成过程的影响。有机质降解输入和生物吸收、颗粒物沉降迁出之间的相对强弱决定着普里玆湾及其邻近海域210Po/210Pb的不平衡状态,陆架区和陆坡区、深海区200 m以浅水体中生物吸收和颗粒沉降迁出对210Po/210Pb不平衡的影响强于有机物再矿化的影响,陆坡、深海区中深层水体则主要受有机物再矿化过程的影响。根据210Po/210Pb不平衡计算出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真光层POC、PN的输出通量分别介于0.35-47.82 mmolC/m2/d和0.17-16.07 mmolN/m2/d之间,总体呈现陆架区最高,深海区次之,陆坡区最低的空间变化规律。温跃层和中层水体的POC和PN输出通量也表现出由近岸向外海降低的趋势,但深层水体的POC和PN输出通量在陆架区最高,深海区次之,陆坡区最低,与深海区可能存在外源颗粒有机物的额外输入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