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宫颈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占女性恶性肿瘤第四位。尽管宫颈疾病的早期诊断筛查策略使宫颈癌发生率有所下降,但其在发展中国家依然是一个威胁着人们健康的严重问题。目前,宫颈癌的治疗方案主要是以铂类化疗为基础的放疗,此方案能够明显提高晚期病人的5年生存时间。但是由高剂量化疗药物引起的毒副反应使化疗方案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寻找新一代辅助治疗方案对宫颈癌的治疗意义重大。传统中药因具有其高效性、低毒副作用,在肿瘤治疗领域受到日益密切的关注。蓝萼香茶菜是由唇形科植物分离鉴定的对映-贝壳杉烷类二萜,具有抗微生物、抗炎、抗肿瘤等作用。据报道,蓝萼香茶菜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分别为蓝萼甲素(Glaucocalyxin A,GLA)、蓝萼乙素(Glaucocalyxin B,GLB)、蓝萼丙素(Glaucocalyxin C,GLC)。最近研究表明,蓝萼甲素及蓝萼乙素具有确切的抗肿瘤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复杂,尚不明确。而蓝萼丙素没有确切的抗肿瘤作用。目的:本研究通过体外培养HeLa及SiHa细胞,研究GLB对其凋亡、自噬水平的影响,并探讨PTEN/P-Akt相关信号通路是否发挥调节作用。尝试为宫颈癌的中草药物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策略。方法:以人宫颈癌HeLa、SiHa细胞为体外培养模型,分别加入不同浓度(0/0.5/2/4/8/16/32μM)的GLB,分别培养24/48/72h后,使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及半数抑制率IC50;根据IC50确定最适浓度,将不同浓度的GLB加入Hela、Siha细胞,继续培养24h后以流式细胞技术(AnnexinV-FITC/PI双染)检测其细胞凋亡率变化;应用免疫印迹方法(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Akt、C-PARP、PTEN、LC3及Beclinl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1.MTT结果显示:不同浓度GLB处理肿瘤细胞后,宫颈癌细胞HeLa、SiHa的抑制率随药物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与未处理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GLB抑制Hela、Siha增殖,且呈时间-效应及剂量-效应模式。GLB处理HeLa、、Siha 24小时后,其IC50分别为5.348、8.568μM。2.AnnexinV-FITC/PI双染显示:不同浓度的GLB作用HeLa、SiHa细胞24h后,随药物浓度的增高,各组细胞凋亡比率增加,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Western-blot结果显示:GLB处理宫颈癌细胞HeLa、SiHa24小时后,与照组相比,PTEN、C-PARP1蛋白的表达增高,P-Akt、Beclin1蛋白表达降低,LC3Ⅱ/LC3Ⅰ比值显著增加,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蓝萼乙素可抑制Hela、Siha细胞增殖,且呈剂量-效应及时间-效应依赖趋势,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负性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诱导凋亡、自噬发生。自噬与凋亡之间可能通过becclin1蛋白相互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