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D态超冷铯里德堡原子自电离机制的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j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原子的外层电子被激发到主量子数很高的激发态,这样的原子称作里德堡原子。激发态越高的里德堡原子,相比于普通的基态原子,具有更加显著的特征,如轨道半径大(与n2成正比)、极化率高(与n7成正比)等,易受外加电/磁场影响,因此在研究其与外场作用或原子间相互作用的时候具有很大优势。里德堡原子间存在激发阻塞效应,这为研究里德堡原子系综以及原子间的长程相互作用提供了良好条件。里德堡原子还有束缚能低(与n-2成正比)、能级间隔小(与n-3成正比)等特点,使得里德堡原子在当今及以后的原子分子物理中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超冷里德堡原子由于原子间碰撞等原因会发生自电离现象最终形成超冷等离子体。其中处于排斥势的里德堡原子在短时间内也会产生自电离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对里德堡原子间相互作用的探索会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介绍了超冷里德堡原子、超冷等离子体的概念、特点以及研究进展;并对排斥势超冷里德堡原子的自电离机制和电离过程行了简单说明。  二,分别从铯原子的能级、超冷铯里德堡原子的制备以及原子和离子的探测三个方面对本实验的实验装置进行了详细说明。  三,分析了里德堡原子自电离机制主要的两个原因:1.黑体辐射引起的直接电离;2.原子从排斥势再分布到吸引势引起的碰撞电离。并分别对两种可能的因素进行了理论计算。  四,通过双光子激发的方式制备了47D态超冷里德堡铯原子,并观察了里德堡原子的演化以及演化过程中超冷等离子体的形成。详细观察了47D态里德堡原子在自由演化中的自电离过程,并将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相比较,最终总结出:不同精细态里德堡原子演化过程不同的原因是初始原子数的不同;以及处于排斥势的里德堡原子自电离的主要因素是超辐射引起的原子态转移。  本文的创新之处包括:  1、对于处于排斥势的里德堡原子的自由演化中自电离阶段,从黑体辐射直接电离,和黑体辐射、自发辐射以及超辐射引起的原子重新向吸引势的分布两个方面对里德堡原子自电离做了综合性分析。计算了里德堡原子吸收黑体辐射光子的跃迁速率与电离速率。  2、观察了不同精细态里德堡原子的演化过程、以及原子向等离子体的转化率。并利用局域势阱内的碰撞理论对实验的结果进行了定性解释。将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得出里德堡原子自电离的主要因素。
其他文献
光活性材料的开发应用, 给科研和应用领域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效果. 因此, 对其进一步的研究, 将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 本文采用偏振技术对光活性材料NaCLO3晶体和溶于酒石酸钾
随着互联网业务和数字通信的快速增长,光通信网络的容量需求不断的扩大。高速的、大容量的现代光通信系统需要高增益、宽范围的光放大器。光纤喇曼放大器以其独特的宽带放大特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通信安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传统的通信系统是基于计算的复杂程度来保证其安全性的,但是随着近年来量子计算及量子算法的发展,尤其是关
近些年来,人们广泛认识到量子力学叠加原理是量子态呈现各种非经典效应的根源,因此,根植于此叠加原理,人们构造出了许多能够展现出显著非经典效应的量子态.这是构造新的量子态的基
近年来,由于超冷原子所处的外势及其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在实验上可以被很好的调节,超冷原子体系已经成为了一种理解凝聚态物理和非线性物理等问题的重要平台。随着环状外势的实
生物医学材料以其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正在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先进国家的高度重视,得到全球科学家的特别青睐。面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而生物医学材料还相对贫乏、落后
本文根据价键优选法,采用第一原理密度泛函分子动力学方法系统的研究了二三周期元素小团簇(直到四原子为止,部分特殊体系到六原子)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和结合能等性质。从分子轨道
氧化锌(ZnO)是一种重要的直接带隙半导体功能材料,其禁带宽度为3.37eV,在室温下具有较大的激子束缚能(60meV),比GaN(25meV)、ZnSe(22meV)高,能在室温及更高温度下产生近紫外的短波激子发光。自1997年观测到其纳米微晶结构的薄膜在室温下光泵受激紫外发射后,已经迅速成为短波半导体激光发射材料研究的热点。此外,氧化锌还是一种同时具有半导体和压电双重性质的功能材料,具有良好的
二十世纪,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理论获得了巨大成功,除了黑格斯(Higgs)粒子至今还没有在实验中找到,它的许多预言都得到了实验的证实。在更高的能区内,寻找Higgs粒子和精确检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