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几十年,饲料将是中国农业问题的核心所在。绿色饲料对饲料问题的最终解决不可或缺。欲大幅度增加绿色饲料比重,建设绿色饲料产业为必然选择。农区青刈饲料的生产和利用是近年出现的一个新事物,本项研究紧密结合这一趋势和生产的现实需要,以黄淮海平原青刈黑麦生产(属于绿色饲料范畴)为研究对象,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试验站对青刈黑麦的生物学特性、丰产栽培和加工贮藏技术进行了系统试验研究,并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对青刈黑麦的利用、市场与产业建设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在黄淮海平原特定的“冬春白地”即冬闲田条件下,10 月中、下旬~翌年4 月下旬青刈黑麦可能的生长期内,其播种日期应尽可能提前,播种量大小随播期而定,播期较早时,应控制播量不应过大,播期较晚时,应防止播量过小;氮肥水平对青刈黑麦产量和质量影响都很大,相对来说,磷肥、钾肥影响较小。随着施氮量增加,青刈黑麦产量不断增加,质量也相应提高。最终施肥量多少应取决于所追求的目标。以产量为目标,就要投入较高的施肥量,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就要求适宜施肥量,考虑到牧草品质,就要求较多的施氮水平。只有青刈黑麦草产品实行优质优价,才能基本达到三者目标的统一。一般年份在足墒播种条件下,翌年4 月1 日前后青刈黑麦拔节期浇水一次,就能满足青刈黑麦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在雨水偏多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的年份,可以不浇水或少浇水,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水分以提高水分利用率。随着青刈黑麦生长发育,其产草量不断增加,质量明显下降。在10 月中、下旬~翌年4 月下旬青刈黑麦生长期间,青刈黑麦最多只能刈割二次。刈割一次时,不应晚于青刈黑麦抽穗期。刈割二次,第一次刈割应在青刈黑麦生长高度30~40cm 时为宜,刈割早,第一次产草量较低,刈割晚,会严重影响青刈黑麦后茬产量,甚至造成青刈黑麦后茬无产量。青刈黑麦刈割两次的干草总产量比刈割一次的产草量低,但质量要好于刈割一次。(2)青刈黑麦在干燥过程中,叶片含水量下降速度远远快于整株和茎,茎含水量下降速度最慢,整株居中.茎含水量高低是影响青刈黑麦干燥速度的主要因素;压扁茎杆有利于其水分的散失,能够较快缩短干燥时间。随着青刈黑麦干燥时间延后,其粗蛋白质含量不断降低,NDF、ADF 含量不断增加,导致青刈黑麦营养价值下降。添加尿素能够提高青刈黑麦粗蛋白质含量,但对青刈黑麦干草NDF、ADF 含量影响不大;青刈黑麦是较易青贮的牧草,添加EM 对青刈黑麦质量影响不大; (3)可普遍应用于各种家畜养殖中的特点为青刈黑麦产业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市场条件,其草产品总量潜力巨大、质量高,为产业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经济分析表明目前因尚未达到合理的价格水平,青刈黑麦产业大发展还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完善草产品市场监管体系,制定科学的草产品质量等级标准,实行优质优价,对今后青刈黑麦产业发展至关重要。青刈黑麦产业依托于种植业,服务于养殖业,受养殖业发展水平(特别是草食家畜发展水平)的制约,这也决定了青刈黑麦产业发展将是一个渐进过程;青刈黑麦属于绿色饲料的范畴,其本身特点和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决定了其产业发展必须要走产业化经营道路;“饲草公司+农户”或“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种植青刈黑麦发展养殖”的产业化运作模式较适合现阶段青刈黑麦产业发展水平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