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体病相关理论,探索脑梗死恢复期二级预防策略。方法: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ZYYXH/T157-2009)》判定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在山东省中医院、潍坊市中医院、泰安市中医院、威海市中医院、蓬莱市中医院、任城区中医院等6家不同级别、不同地区中医院调查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判定体质和记录危险因素(性别、年龄、种族、职业、工作强度、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吸烟、嗜酒、腰臀比、缺乏体育活动、生活习惯等)。(1)经预调查形成正式调查表后,纳入403例包括各体质类型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分析各体质类型分布规律;(2)为明确频数居于前两位的气虚质和痰湿质危险因素,共调查气虚质339例,痰湿质349例,平和质102例,以平和质为对照分别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3)上述气虚质和痰湿质资料中,处方资料分别有148首和101首,经数据清洗后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最小支持度为20%,最小置信度为100%。结果:(1)调查403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九种体质频数依次为气虚质(89例,22.08%)、痰湿质(87例,21.59%)、血瘀质(58例,14.39%)、阴虚质(56例,13.90%)、气郁质(32例,7.94%)、平和质(31例,7.69%)、阳虚质(24例,5.96%)、湿热质(21例,5.21%)和特禀质(5例,1.24%)。体质分布在性别、年龄段、职业、工作强度、肥胖类型、睡眠情况、锻炼身体、吸烟、喜食油腻肥甘和喜食味咸厚重等方面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嗜酒和喜食辛辣炙煿方面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经logistic回归分析,男性、睡眠差、熬夜是气虚质危险因素,锻炼身体是气虚质保护性因素;中心型肥胖、睡眠一般、熬夜、嗜食油腻肥甘是痰湿质危险因素,工作强度和锻炼身体是痰湿质保护性因素。与平和质比较,气虚质和痰湿质各病史因素均无差异。(3)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质最常用药物为黄芪、当归、川芎、党参、茯苓、赤芍、桃仁、白术、甘草、山药;最主要的对药为茯苓-甘草组合;常用药物组合类似补阳还五汤,并根据兼夹情况加用肉苁蓉、天麻、桂枝、麦冬等各类药物。脑梗死恢复期痰湿质最常用药物为半夏、甘草、陈皮、川芎、茯苓、党参、竹茹、白术、枳实、当归;最主要对药包括郁金-竹茹、陈皮-郁金、天竺黄-竹茹、陈皮-泽泻;常用药物组合概括为二陈汤、温胆汤、导痰汤或涤痰汤等,并根据兼夹情况加用活血化瘀药(郁金、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石菖蒲、泽泻、香附等。结论:脑梗死恢复期二级预防策略可概括为“基于体质,重点筛查,调体防治”。以体质为基础,不同体质类型对生活方式调整各有侧重,采用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等干预措施,调整体质偏颇,减少病理因素形成,防止脑梗死复发,达到“治未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