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发展理论、方法学关键内容之一是,研究幼儿社会性发展问题,是东西方学者长期以来研究关注的焦点。基于学者研究的论点,特对蒙古国和中国4-7岁幼儿社会性发展问题进行比对,重点研究两国幼儿社会性发展基本情况和特点,并以北京大学陈慧常教授发表的《4-7岁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衡量》为依据,系统地研究了该问题,梳理归纳了 15种因素。为研究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父母教育方式对幼儿的影响力问题,特以杨丽珠教授和杨春卿教授发表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问题》为参考,对蒙古国和中国蒙古族家庭进行比对,梳理总结出五种教育方式,并论证阐述了何种教育形式更为优势及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力。此论文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推测,研究的新颖内容及不足,研究方法、研究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文选摘要等内容。第二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大学陈慧常教授发表的《4-7岁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衡量》为依据,对蒙古国和中国蒙古族家庭社会性发展进行研究论证,并细化对比乌兰巴托和呼和浩特、中央省和锡林郭勒盟社会性发展问题,从对上述四个地区儿童的年龄、性别、不同年龄段父母及父母的文化水平进行了研究比对形成成果。第三章:通过对对蒙古国和中国蒙古族家庭进行调查研究,证明了杨丽珠教授和杨春卿教授发表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问题》论述提出的五种教育方式均在蒙古国和中国家庭中集中体现,并进一步论证了如何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问题。第四章:阐明了关于4-7岁蒙古族幼儿社会性发展问题的影响力的讨论结果。第五章:研究成果的剖析对蒙古族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成果进行了解析,进一步对乌兰巴托和呼和浩特、中央省和锡林郭勒盟社会性发展问题,从对上述四个地区儿童的年龄、性别、不同年龄段父母及父母的文化水平进行了研究比对,梳理叙述研究成果。说明研究中提出的对蒙古国和中国蒙古族家庭教育方式的集中体现和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力进行了进一步解析。第六章:基本总结、附加内容和参考书籍研究方法上本着认真细致调查的原则,为得出真实准确的研究数据,共调查研究的707名家长中筛选蒙古国家长20名、中国蒙古族家长20名进行研究对比,得出了影响4-7岁蒙古族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主要因素,并充分考虑家长不同年龄段、受文化程度等情况相同和不相同的实际,分别系统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两国4-7岁儿童社会性发展问题有差别,但差别不大。调查情况来看,蒙古国4-7岁儿童勇气、认识社会、争强好胜心理、自尊心、外向和内向性格明显等方面的因素尤为突出;中国蒙古族儿童诚实、侵犯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尤为突出。综合上述情况分析原因为,蒙古国儿童受生长环境影响,尤其受兄弟姐妹的影响较大,能够很早自理;中国蒙古族儿童大部分是家里独生子女,受到6人(父母及父母双方老人)的溺爱,监督中成长,导致两国儿童性格的差异。上述差异,也可以说是两国文化的不同、环境、生活水平、生存法则、父母教育子女的形式等多种因素所造成的。家庭教育形式可以分成多种,但我依据杨丽珠教授和杨春卿教授明确的五种教育形式来看,蒙古国家庭,注重家人民主平等和过分娇惯放任的教育形式明显,中国蒙古族家庭,注重家人民主平等或互相区别对待的教育形式。通过研究表明,上述情况对幼儿社会性发展问题的影响很大。对提出的十五种因素和五种形式之间的共性和特点分开研究、进行总结,采取调查和交谈的方式,回答了蒙古国和中国蒙古族4-7岁儿童社会性发展中影响的主要特点和原因是取决于幼儿的年龄、性别的区别、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年龄、受教育程度,文化传统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