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对象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2007年6月至2009年5月行冠脉搭桥手术的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目的和方法本研究通过对本中心的60例确诊为冠心病并接受冠状动脉搭桥(CABG)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根据病情予相应的强心、利尿、抗感染、抗凝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试验组患者于术后返回ICU 1小时后开始,给予电针双侧内关及神门,每12小时针刺一次,留针20分钟,针刺治疗至术后48小时,记录以下时点的各血流动力学指标,返回ICU即刻,返回后1、12、24、48小时(分别记为T0、T1、T12、T24、T48),试验组针刺治疗前,针刺治疗后即刻,返回后1、12、24小时,并选取HR、CI、CO、MAP、PCWP作为主要观察对象:术后对治疗组运用电针刺激内关、神门穴进行干预治疗,通过漂浮导管监测患者的心排指数(CI)、每搏心输出量(CO)、平均动脉压(MAP)、肺动脉楔压(PCWP)等相关指标,来探讨电针对心脏术后心功能的影响。以期建立心脏术后的针灸规范治疗。本课题统计学方法,所有定量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不同指标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分类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在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气虚痰瘀型冠心病冠脉搭桥术后患者中,未发生死亡病例,无心血管不良反应,对于漂浮导管所测得CO、PCWP及MAP,各个时间点(T0、T1、T12、T24、T48)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对于CI,除在术后第24小时(T24)上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外,在其余各个时间点(T0、T1、T12、T48)上,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HR,除在术后即刻(T0),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外,在其余各个时间点上(T1、T12、T24、T48),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刺激内关、神门穴对于冠脉搭桥术后的患者心率变化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同时,利用漂浮导管监测搭桥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从而正确反应患者心功能的变化,可直接了解患者的心脏血管功能状态。对于了解患者心脏腔内各压力值,为正确判断病情,早期诊断,合理采用治疗方案等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提供一定的客观指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抉择提供一个可靠的参考途径,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运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