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对2011-2013年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单位产量以及各地区比较优势进行分析,明确了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所面临的问题,探索了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布局,为安徽省粮食生产提供建议。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是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在保障全国粮食安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依此来调整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及农业产业布局,为提高安徽省粮食作物综合生产力做贡献。从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规模比较优势、效率比较优势以及综合比较优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中,小麦、豆类和稻谷具有规模优势,其规模优势指数分别为1.67、1.24和1.63,玉米和薯类的规模指数分别为0.40和0.30,均不具有规模优势。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中具有效率优势的作物有小麦和稻谷,其效率优势指数分别为1.16和1.00,玉米效率指数为0.90,接近1,具有一定的效率优势,而豆类和薯类的效率优势指数为0.75和0.78,效率优势指数较低,不具有效率优势。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的综合优势指数,小麦、稻谷、豆类、玉米和薯类分别为1.39、1.11、1.10、0.60和0.49,表明小麦、稻谷、豆类具有综合比较优势,而玉米和薯类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通过对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的规模优势、效率优势以及综合优势的分析,明确了安徽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布局的优先序,提出扩大小麦、水稻、玉米等优势作物的生产,适当减少豆类、薯类作物的生产。根据安徽省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小麦、稻谷的生产,全省建立以优质小麦、水稻为主的产业布局,并提高其生产水平。结合粮食作物在各地区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为安徽省粮食作物种植布局提出以下建议:稻谷继续在淮河以南种植,减少淮河以北稻谷的种植;小麦在淮北地区种植,六安,滁州,马鞍山等地区也可广泛种植小麦,另外可以减少安庆,池州和黄山等地小麦的种植,改种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较高的作物;玉米在淮河以北种植,山区及一些丘陵地带也可以适量种植玉米;豆类种植以淮河以北地区及黄山地区为主;薯类作物在安徽省各地区的综合优势均比较强,尤以黄山,宣城和宿州薯类的综合比较优势更为突出,薯类可在皖南山区、江淮丘陵及江淮平原广泛种植。另外,要推广绿色粮食增长模式,建立健全粮食丰产优质增效的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