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柴油机喷油技术的不断发展,柴油机的性能得到了不断提高,使得柴油机具备了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排放。但是随着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工程研究中对喷油策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探究不同喷油策略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试验和仿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了柴油机喷油策略对其性能的影响。首先,本文通过发动机台架试验,分析了柴油机在使用矩形喷油率形状时,不同边界条件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发现在两次喷射条件下,当主喷时刻位于上止点之后时,排放物的生成量都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并且此时发动机输出扭矩不受影响。固定每循环的喷油质量,发现合适的预喷比例可以使生成的HC、CO和碳烟的质量同时减少,并且氮氧化物的生成量增加不多。每循环的吸气量越多,生成的氮氧化物就会增多,生成的未燃的HC和CO的量,先是逐渐增加,但是随后又会减小。而燃油喷射压力主要是影响喷射速率,喷射速率进而响了CO和氮氧化物的生成,并且使得碳烟的生成量稍有减小。然后,建立和标定了基于KIVA-3V程序的三维计算模型,并与试验数据进行了比对。通过模拟,研究了预喷正时和燃油喷射角度对发动机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当预喷正时在上止点前5度到7度之间时,可以使CO、NOx和HC的生成量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并且不影响指示燃油消耗率。并且,最终生成的HC和CO主要分布在燃烧室凹坑附近,主要原因是部分燃油打在了燃烧室壁面,由于壁面附近的温度相对于燃烧室凹坑中部的温度偏低,进而影响了燃油的雾化和蒸发过程。最后,基于数值计算重点分析了矩形、三角形、阶梯形、递增形、递减形等五种不同喷油率形状对柴油机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并探究了喷油间隔和喷油速率对五种不同的喷油形状的影响。研究发现通过采用所设计的喷油率形状,可以控制燃烧相位和燃烧过程,进而影响柴油机的性能和排放物的生成。当预喷和主喷都采用矩形喷油率形状的时候,在不同的喷油间隔和喷射速率下,最终生成的氮氧化物的含量总是最低的;而采用阶梯形喷油规律的时候,HC和CO的生成量是最少的,指示燃油消耗率最小,但是氮氧化物的生成量会增多;采用递增形喷油规律时,燃烧效率则是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