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蒙古文出版业对繁荣和发展蒙古族经济文化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蒙古文出版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发展民族文化为任务逐渐繁荣起来。本文以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期间的计划经济时期蒙古文出版业为研究对象。在这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蒙古文出版业经历了合并、停滞、恢复、分开,历经坎坷,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本文以历史学、传播学、出版学为理论指导,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个别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利用搜集到的材料,在全面观察当时出版业实况的基础上,把计划经济时期的蒙古文出版业分为三个阶段,并努力把各个阶段的出版情况详细地、系统地做以研究。除导论、结论外,由第一章(建国初期的蒙古文出版业<1949-1957))、第二章(反右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蒙古文出版业(1957-1978))、第三章(改革开放时期的蒙古文出版业(1978-1992))三大中心部分组成。并探析以上三个阶段蒙古文出版业的出版、印刷、发行等关键环节。1949-1992年间的蒙古文出版业,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照耀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建国初期的蒙古文出版业(1949-1957):出现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民族出版社为代表的专门编译出版蒙古文图书的出版社,同时又出现了内蒙古新华印刷厂、中央民族印刷厂为代表的具备印刷蒙文图书能力的印刷厂。此外在图书发行方面,形成了以新华书店为领头的图书发行队伍。此阶段已奠定了社会主义蒙古文出版业的基础。反右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蒙古文出版业(1957-1978):刚刚起步的蒙古文出版业惨遭破坏,图书出版工作限于瘫痪、停滞状态。改革开放时期的蒙古文出版业(1978-199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出版业逐渐恢复发展。在此阶段不仅出版蒙文图书的出版社增多,而且各个出版社进行了体制改革,蒙古文出版业有了崭新的面目,社会主义蒙古文出版业逐渐发展为专业化、现代化、个性化的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