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配合物的设计与合成一直是配位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不仅因其具有丰富多彩的单晶结构,而且其在医药、光电和催化等领域表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因此,设计合成一系列1,3,4-噁(噻)二唑衍生物及其金属配合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具体如下:基于1,3,4-噁(噻)二唑的结构,在2,5位同时引入配位模式丰富、配位能力更强的吡啶基,有望实现活性叠加,从而改善其生物活性。本文以2-吡啶甲酸为起始原料,采用微波辅助合成和传统二酰肼环化的联用技术,通过酯化、肼解、取代、环化脱水四步反应合成了配体L~1{2,5-二(2-吡啶基)-1,3,4-噁二唑}和L~2{2,5-二(2-吡啶基)-1,3,4-噻二唑},通过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和X-ray单晶衍射技术表征了它们的结构。其中配体L~2的单晶结构表明,该晶体为单斜晶系,属于P21/n空间群,结构呈V型,晶体的堆积图表明,吡啶环上的H原子和噻二唑环上的N原子之间存在氢键作用,化合物通过环与环之间的π-π堆积形成三维网状结构。用配体L~1和L~2分别与过渡金属Fe~Ⅱ、Co~Ⅱ、Ni~Ⅱ的无机盐在不同条件下反应,得到了一系列不同配位模式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其中以配体L~1与CoCl2·6H2O和NiCl2·6H2O的反应为例,配体与金属离子形成1:2的双核金属配合物,即:{Co2(bpod)(H2O)5(Cl)4}和{Ni2(bpod)(H2O)6(Cl)4,结果表明,吡啶环上的N原子和1,3,4-噁二唑环上的N原子均参与了配位。此外,本论文还对配体L~2的配位性能进行了研究。所得化合物均采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X-ray单晶衍射进行了结构表征,还通过磁性测试、紫外光谱、热重分析、荧光光谱对其做了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