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农户作为一个微观经济主体拥有了更多的自主经营权,再加上政策的支持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户兼业化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现阶段我国农户兼业化的主要特征是“半工半耕”、“男工女耕”,这种分化特征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兼业农户,不同农户间在耕地利用行为中自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对各种资源要素的投入配置上,进一步的就会影响到农业的生产效率和耕地的利用效率。这种兼业经营引起的耕地利用效率变化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其影响的正负性始终存在争议,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严格假设条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系统分析了农户兼业化对耕地利用效率影响。本文首先界定了兼业农户的划分标准、耕地利用行为及效率等概念,然后在构建农户兼业对耕地利用效率影响的作用机理基础上,基于要素市场不完善和家庭分工的视角对农户模型以及农户的生产行为(利润最大化)和消费行为(效用最大化)进行分析,将兼业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分为分离性成立和分离性不成立两种情况分别进行理论探讨,最后严格设定条件,精心筛选调研地区和农户,合理选择评价指标,运用经济计量模型DEA测算不同兼业程度农户之间的耕地利用效率差异,通过实证对理论进行验证。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最终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从投入来看,相较于纯农户而言,兼业农户劳动和资本投入的替代性更强,也就是说兼业户更倾向于用资本的投入来弥补劳动投入的不足;从产出来看,兼业户Ⅱ的地均产出低于兼业户Ⅰ和纯农户,说明在兼业化的过程中,农户对土地的依赖性逐步减弱,在耕地的利用行为方面表现得较为粗放;(2)对于分离性成立的农户,兼业化经营可能导致的结果是耕地的利用效率有可能提高,但至少是不变的。如果农业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则可能的结果是耕地被抛荒,即效率为零;(3)对于分离性不成立的农户,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其耕地利用效率也将越高。在农地规模较小且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兼业程度的增加,农户耕地利用效率是逐渐降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