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多糖对抽薹防风(出现地上茎时采集的防风)药效及其药动学的影响,并以此考察水溶性多糖能否提高抽薹防风的药效。研究抽薹防风加入多糖后是否具有药用价值。方法提取、分离防风多糖,检测多糖的纯度,采用苯酚-浓硫酸法测定防风多糖的含量。加热回流法提取抽薹防风,并将抽薹防风提取液分为a、b两等份,a为“抽薹防风”供试液,将防风多糖加入b中形成“抽薹防风+多糖”供试液。加热回流法提取防风得到“防风”供试液。以解热、镇痛和抗炎三项指标考察“防风”、“抽薹防风”和“抽薹防风+多糖”三组药效强度差异,分别采用2,4-二硝基苯酚致热法,热板法和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法,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药代动力学方法探讨其机理,将大鼠分别灌胃给药“抽薹防风”和“抽薹防风+多糖”后,在不同时间点进行眼底静脉丛取血,将处理后血液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并计算血药浓度以及药动学参数,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将提取、分离后的防风多糖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结果表明在260 nm和280 nm处均无紫外吸收峰,用苯酚-硫酸法测定防风多糖的平均含量为2.76%。(2)解热作用:在给药2 h后,“抽薹防风+多糖”各剂量组及“防风”中、高剂量均能够使2,4-二硝基苯酚致热的大鼠体温降低(P<0.05),解热作用持续到给药后4 h(P<0.05),而“抽薹防风”各剂量组无显著的降温效果(P>0.05);(3)镇痛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三组药物都具有镇痛作用,但“抽薹防风”组镇痛作用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抽薹防风+多糖”和“防风”组持续时间长,镇痛作用更为显著;(4)抗炎作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抽薹防风+多糖”组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炎症肿胀的抗炎作用效果优于“抽薹防风”和“防风”组;(5)药代动力学:“抽薹防风+多糖”组大鼠体内升麻素含有量显著高于“抽薹防风”组,两组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提取、分离后的防风多糖无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干扰。防风多糖的含量为2.76%。抽薹防风加入多糖后,解热、镇痛、抗炎作用明显增强,大鼠血浆中主要入血成分升麻素的含量显著增加,说明防风多糖在升麻素苷和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向升麻素转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抽薹防风加入多糖后在中成药及中药方剂中的应用提供实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