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倍道而进和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之时,创新已成为国家和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的不竭动力[1]。党的“十八大”指出:“必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我国在近几十年里,以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拉动经济发展,虽然经济总量不断赶超其他国家,位列世界前列,但经济发展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且不可持续,而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又一主推力,是激发改革开放、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结构的新兴活力[2]。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承载主体,其研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简称:R&D)投资是技术创新得以产生的源泉所在,是我国从“中国制造”培养发展为“中国创造”的源动力。然而遗憾的是,尽管我国近年来在研发投资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研发经费呈现逐年增长的良好趋势,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发整体发展能力还是相对较弱,研发能力的不断提高受到多方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在资金融通问题上较为突出。由于R&D投资本身所存在的研发初期投入较高、研发过程风险较大、研发成果转换能力低下等特征,使得R&D投资在资金融通时面临融资约束(Financing Constraints)[3]。我国经济发展必须紧紧抓住技术创新这把利剑,而技术创新的有效发展又时时依靠着资金费用,企业若不能充分认识和理解融资约束问题,并尝试缓解或清除企业存在的融资约束,将造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与瓶颈,最终影响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前进与发展。因此,通过揭示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R&D投资特征及融资约束现状,分析融资约束对企业R&D投资的影响,有利于我国企业根据自身现状选择更好的研发投资策略,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得以快速转变。当前的研发投资策略注重投资的长期性、系统性和计划性,而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的发展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呈现出不同的特点[4]。掌握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规律,可以使得企业根据当前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结合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按照自身发展战略,谋划出最合适最科学的投资策略。同样,企业的研发投资也会随着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不断变化而发生变化,研发投资所受融资约束的影响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程度[5]。因此,研究企业生命周期下融资约束对R&D投资的影响,有利于企业避开企业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所存在的可能会危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融资误区或陷阱,不断突破企业生命周期各个时期的成长极限,让企业在生命周期内不断实现良性循环,缩短企业衰退期的低迷发展,延长企业成熟期的健康进步,使得企业实现长足发展和持续繁荣。基于以上认识,本文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融资约束理论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采用2007-2015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非平行面板数据,利用综合融资约束指数验证融资约束对企业R&D投资的影响,并且借助综合融资约束指数与企业生命周期变量的交乘项实证检验处于不同企业生命周期的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对企业R&D投资的影响差异。结果发现,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融资约束,且融资约束与企业R&D投资呈负相关关系,这种负相关关系在非国有控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中更为明显;在不同的企业生命周期发展阶段,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R&D投资所受融资约束影响程度有所差异,相比起成熟期,处于成长期和衰退期的制造业上市公司R&D投资更易受到融资约束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在非国有控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中更为显著。同过去诸多研究相比,本文的贡献在于: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融资约束理论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本文采用现金流组合的方式合理划分企业生命周期阶段,从企业生命周期角度分析融资约束对企业R&D投资的影响差异,为研究企业R&D投资提供了一个相对新颖的研究视角;本文采用2007-2015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非平行面板数据,运用综合融资约束指数对企业R&D投资所受融资约束程度进行度量,本文的实证分析研究结论为研发投资提供了相对正确的经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