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行条件下智能网联车辆行驶轨迹与交叉口协同控制研究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_CBSC_CC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网联车辆可以与交叉口控制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为交通管制提供新的优化策略。但在未来几年内,智能网联车辆的普及率仍然较低,智能网联车辆与传统车辆混行的状态是必经阶段,并且很有可能长期处于这一阶段。研究混行条件下智能网联车辆行驶轨迹与交叉口协同控制,对于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强化学习技术和-7)0)(69)4)9)2)算法对混行条件下编队行驶的智能网联车辆行驶轨迹与交叉口信号配时协同控制问题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混行条件下信号控制交叉口交通流模型构建。通过分析智能网联车辆和传统车辆混行条件下的车辆运行特性,引入安全间距概念对车辆更新规则进行改进,建立了两种不同运行模式下的车辆更新规则,构建了智能网联环境下的混合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并开发了仿真平台。(2)基于强化学习的车辆行驶轨迹与信号控制协同优化算法。算法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对智能网联车辆进行编队处理,基于强化学习技术,将车队头车作为智能体,选取当前时刻该车辆在交叉口所处的位置、信号灯的状态和车辆速度三个参数来描述车辆的状态特征,采用加速、减速和匀速作为车辆在当前时刻的动作,使用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时间作为车辆控制策略的奖励依据,建立车辆行驶轨迹与交叉口交通状态之间的最佳映射关系,实现智能网联车辆行驶轨迹的优化;第二步,通过采集智能网联车队的行驶轨迹数据判断车队能否在同一绿灯时间内完整通过,对于不能完整通过的车队,采用延长绿灯时间策略对信号控制进行优化,同时向车队传达速度建议,从而进一步优化车队行驶轨迹,实现车队行驶轨迹和信号控制协同优化,提升交叉口的通行效率。(3)仿真与分析。利用仿真平台分析了智能网联车辆的行驶轨迹和速度变化,以及不同饱和度下智能网联车辆渗透率对交叉口通行效率的影响,从而验证本算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车均延误随着智能网联车辆渗透率的增加而减小,中饱和度(0.7)情况下效果最明显,低饱和度(0.3)情况下效果次之,高饱和度(0.9)情况下作用最不明显。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铝合金摩托车轮毂大多由铝合金轮毂基体与钢制花键套复合铸造而成,因两种金属的传热属性差异,铸造过程参数控制不佳则有可能导致双金属接合处间隙过大,影响产品可靠性。因此,必须准确检测出瑕疵产品以防流入市场,引发骑行安全事故。传统检测方式为:检测人员在花键套接缝处涂覆具有一定流动性的油墨,并对花键套人工施加载荷,加载过程中观察油墨是否发生变化来判断轮毂的接缝间隙情况。课题委托单位-今飞集团每年产铝合金摩托
衍射是光的传输本性,衍射导致光束在传输过程中空间分布发生扩散。但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中,人们需要一种能在自由空间传播中形态稳定的光束。无衍射光束概念的提出,为实现光束稳定传输指明了方向。无衍射光束本性上是波动方程的一个特解,在笛卡尔坐标系、极坐标系、椭圆坐标系和抛物坐标系这四个不同坐标系下求解波动方程,获得了简谐光束、Bessel光束、Mathieu光束、Parabolic光束四种无衍射光束。根据阶次
化石燃料大量消耗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促使全球努力探索环保、可持续替代能源作为新的能源载体。氢气因其具有高能量密度、环境友好等特点而被认为是一种有发展前景的清洁能源燃料。在众多的制氢技术中,电解水制氢被认为是短时间大规模生产高纯度氢气且对环境危害小的最佳方法。电解水的过程包括两个半反应,即制备氢气的析氢反应(HER,阴极)和产生氧气的析氧反应(OER,阳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电解水系统需求的
城市体系中的空间组织关系是城市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作为城市体系规划的基础性指导理论之一,中心地理论均质无差别的前提假设在当前中国城市体系研究与规划实践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性。随着城市群内部区域一体化纵深发展,城市微观层面的联系不断增强,多层级的网络体系正逐渐成为城市群空间布局与发展的更优选择。基于中心地体系与城市网络体系的对比研究,重新认知传统中心地理论下的城市关系及其空间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