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块化的设计、生产和消费,为产品不同价值链环节实现在跨国或跨区域分工提供可能,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起到了革命性的力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联系的持续增强,模块化、全球价值链的相关研究逐渐深入,成为最近20年的前沿课题。新经济地理学关注的是模块分离的价值链的最优区位选择和空间集聚及其集聚的驱动机制。近年来两岸关系逐渐转暖,两岸经贸合作交流持续推进,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两岸经贸交流的主体,贸易额迅速增长。处于工业转型期的祖国大陆,和迫切需要新市场和新投资环境的台湾,如何深化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的分工与合作,实现产业升级和全球竞争力的提升,成为目前两岸经贸合作的重要议题之一。因此,对其展开相关性研究凸显了必要性与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采取多种定量方法分析两岸电子信息产业合作的动因、问题和机遇,发现过去至今两岸主要合作形式是台商投资大陆,两岸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主要位于低价值领域,而高价值领域的互补更强,具备深化价值链层次分工与合作的巨大潜力空间。其次,构建大陆台资电子信息企业模块价值链模型,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生态位重叠方法,从宏观、中观两个空间尺度,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比较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台商投资大陆电子信息模块企业的技术与价值有明显阶段变化,1997年、2005年是拐点,但还未真正将大陆经营与开拓的内容等同于处于高价值链位置的欧美市场;低价值模块空间布局较为分散,不同价值模块组合呈现本地组合和邻近地域推进两种形式;扩散与集聚共存,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扩散的同时,形成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环渤海、西三角5个集聚区;各模块间地域分工程度仍较低,但已经有一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整机与软件模块空间集聚,关键模块尤其是一般模块的大幅度扩散。最后,采用灰色关联法探究其时空演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区域产业政策、制造业平均工资、每十万高等在校生数、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数、居民消费水平等因子对台商投资大陆电子信息产业的区位选择影响最为显著;地域和层次延伸价值链可促进台资电子产业价值模块在大陆区域间的合理分工,不同经济区应根据自身区位比较优势制定针对性产业合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