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可能导致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术中操作及术后的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有利于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术后胰瘘并发症的发生率。 方法: 选择2012年4月至2017年9月于山西大医院成功接受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术的患者,共113例,其中男性患者68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51.2岁。 研究指标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既往曾有胆道及胰腺疾病史、BMI (即身体质量指数, 大于24定义为超重,因此本研究将患者分为≥24 Kg/ m2,及<24 Kg/m2)、术前总胆红素(采用术前1-3天的静脉血,根据黄疸的程度34.2-170μ mol/ L之间为轻度黄疸; 170-340μmol/L为中度黄疸; 大于340μ mol/ L则为重度黄疸,将患者分为<34.2μ mol/ L、34.2-170μ mol/ L、170-340μ mol/ L及﹥340μ mol/ L)、术前血红蛋白(采用术前1- 3天的静脉血)、术中见残余胰腺的质地(根据术者术中判断)、手术持续时间、术后患者血清白蛋白(采用术后1-3天的静脉血,根据报道人血清白蛋白低于28 g/L后会引起人体水肿等症,因此将患者分为≥28 g/ L及<28 g/ L)。 结果: 共113例接受 PD的患者,术后发生胰瘘者33例(29.2%), 其中 A级胰瘘13例(11.5%), B级胰瘘为12例(10.6%),C级胰瘘8例(7.08%)。发生上消化道出血36例,发生胆瘘者3例,感染性并发症(包括切口及肺部感染)为29例,同时出现2种以上并发症为21例,共计术后存在并发症者为58例(51.3%)。就 PD术后各种危险因素分析,根据现如今兴起的快速康复理论,在各种条件的协同配合下追求患者的快速康复, 部分患者术后确会出现轻微的胰瘘,但其恢复快,对于临床后续治疗影响不甚大,对于在院时间影响不大,因此笔者着重研究 B、 C级胰瘘的危险因素。按照是否存在 B、 C级胰瘘将患者分为非 B、 C级胰瘘组以及 B、C级胰瘘组,对于上诉各项危险因素加以分析,认为既往存在胆道胰腺疾病史、患者BMI指数、术前总胆红素高低以及术后血清白蛋白与术后 PF发生相关,其它如年龄、性别、是否患有糖尿病、手术的持续时间以及残余的胰腺质地等与术后 PF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将前提及的单因素分析结果中的四个相关危险因素,进行 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总胆红素、患者的BMI指数、术后血清白蛋白与术后胰瘘的发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患者测定的术前胆红素升高、 BMI大于 24Kg/m2、术后血清白蛋白值低于28 g/L是 PD术后 B、 C级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于术前黄疸、肥胖的患者应重视术前的管理,术中仔细操作,术后低蛋白血症患者积极加强营养、补充白蛋白,尽可能减少术后严重胰瘘的发生,对于患者的心理、生理及快速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