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资料:胃动素(Motilin,MT)是由22个氨基酸组成的脑肠肽,由小肠粘膜上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在消化间期呈周期性释放。其在外周的功能主要为刺激胃肠道收缩、运动及诱发胃肠道(Migrating.Motor.Complox MMC)消化间期的移行性运动的Ⅲ相收缩运动。胃动素不仅广泛存在于胃、十二指肠等外周器官中,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如:小脑、大脑皮层、杏仁核、下丘脑、垂体、松果体及海马均有胃动素及其受体分布。静脉(iv)及侧脑室内(icv)微量注射胃动素都可增强大鼠和小鼠的胃运动及摄食活动。此外,胃动素还有影响腺垂体激素的分泌,减轻动物焦虑样的情绪行为等作用。 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含有14个氨基酸的脑肠肽,广泛的分布于中枢和外周,除了具有调节生长激素的分泌,还有调节胰岛的功能,抑制细胞的增殖,在整体和离体灌流情况下抑制胃肠运动,但在中枢注射生长抑素却有促进胃运动的作用。 临床发现糖尿病常伴有以胃运动减弱为特征的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asis Mellitus),患者的血浆中胃动素和生长抑素水平升高,应用MT或MT受体激动剂-红霉素可改善胃轻瘫的症状,但是,对于中枢胃动素与生长抑素对胃运动及摄食的调控作用尚未明了。 目的:研究大鼠脑区内胃动素及生长抑素免疫活性神经元表达的特点;在饥饿和糖尿病条件下表达发生变化极其意义;二者在胃肠功能调控中的作用。中文摘要材料和方法:(l)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制备:实验采用雄性大鼠(Sprague一Dawley,体重250一3009,n=40),腹腔给予25%四氧嚓吮(Alloxan,用0.9%的NaCI溶液稀释,120mg/kg),间隔24小时后再给予同样剂量的四氧喀睫。(2)记录并观察注射四氧嗜咙后大鼠的体重、一进食量、饮水量、尿量、血糖、尿糖等各项指标。(3)免疫组化法:实验组分为正常饮食组、饥俄组和糖尿病组,观察各组大鼠脑区内(海马、下丘脑)MT及55活性细胞表达情况及分布特点。结果:1糖尿病模型大鼠制备情况: 成模后的大鼠进食量、饮水量、尿量、血糖、尿糖等各项指标与成模前的各项比较,都有所增加。成模的标准为注射四氧啼咤后,(1)尿糖,一个‘+’号以上。(2)空腹血糖)13.6mmol几,持续10天以上。2免疫组化实验结果:2.1正常饮食组(对照组)大鼠脑区内MT免疫反应(IR)细胞及55免疫反 应(IR)细胞的表达: 对照组大鼠的海马(Hip)、室旁核(PvN)、视上核(soN)、室周核(Pe)、弓状核(ARC)、正中隆起(ME)可见MT-IR及55一IR细胞的表达;2.2饥饿和糖尿病时大鼠脑区内MT-IR及55一IR细胞的表达: (1)MT-IR细胞的表达: 饥饿和糖尿病时室旁核(PVN)、视上核(SON)、MT-IR细胞表达信号强于对照组。其中MT-IR细胞在室旁核(PVN)增加最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饥饿和糖尿病组分别增加了8倍和12倍,统计学有显著意义(P<0.001);饥饿时MT-IR细胞在视上核和海马分别增加了1 .6倍和0.2倍,经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0.05;糖尿病时视上核MT-IR细胞增加了1 .5倍P<0.05,海马MT-IR细胞在糖尿病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无显著性(P>0.05)。(2) 55一IR细胞的表达: 饥饿和糖尿病时室旁核(P vN),海马(Hip)55表达信号强于对照组大鼠。中文摘要室旁核(P vN)中55一IR细胞增加最为显著,与对照组相比,饥饿和糖尿病组分别增加6.3倍和5.7倍(P<0.001);55一IR细胞在海马中,与对照组相比饥饿和糖尿病组分别增加0.62倍和1 .07倍(P<0.05)有统计学意义。2.3 MT和55免疫活性细胞在同一核团内的存在: 免疫组化邻片染色发现,MT和55免疫活性细胞共存于海马(HIP),正中隆起(ME)和室旁核(PVN)核团内。从糖尿病组动物海马邻片染色发现,MT及SS阳性细胞在齿状回、CA3、CA4区的颗粒细胞层和锥体细胞层都有表达。 结论:饥饿及糖尿病时,胃动素(MT)及生长抑素(55)免疫活性细胞在海马和下丘脑室旁核内表达增强,提示中枢胃动素(MT)及生长抑素(SS)可能参与由海马一下丘脑室旁核一杏仁核一延髓DVC(迷走神经复合体)一迷走神经这一环路实现对胃运动及摄食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