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美国联邦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政策发生了几次重大的变化,这给美国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很多重大的也是极为复杂的变化,但其力图把印第安人社会纳入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使其全面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宗旨却未曾变化。本文主要从三方面论述了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美国联邦政府对印第安人推行的重新安置计划,把印第安人从保留地移居到城市,从而达到同化印第安人的目的。第一部分论述了重新安置计划的出台及其原因。在重新安置计划出台之前,美国联邦政府对印第安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887年颁布了《道斯单独占有土地法案》即《道斯法案》,试图解除部落体制以使印第安人个体化,但该法案却20世纪头三十年里宣告失败。随后,美国国会于1934年通过了《印第安人重组法》,试图保护印第安人的传统文化、重建部落政府、改变对印第安人的强制同化,但这一法案在20世纪50年代遭到了部落和国会议员的反对。于是,美国联邦政府开始推行把印第安人从保留地移居到城市的重新安置计划。重新安置计划主要包括直接安置工作的计划和职业培训两个方面。它的出台是联邦政府方面的力和印第安人方面的力相互作用而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摆脱印第安人事务、减轻联邦政府的负担,促进美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因素与二战后,科利尔的“新政”遭到反对、为了同化印第安人的需要和二战后的形势需要的政治因素的结合,使联邦政府出台了重新安置计划;而由于保留地的贫困、印第安人参加二战的影响和回乡印第安人的宣传,使印第安人欣然接受了重新安置计划。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重新安置计划的实施。在重新安置计划的帮助下,在1952—1968年间,有10万多名印第安人离开了保留地,移居到了城市;而与此同时,重新安置计划也受到了国会的重视,国会的拨款不断增加。第三部分主要从两个方面对重新安置计划进行了评价并对美国联邦政府的印第安人的政策进行了评价。重新安置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保留地的发展、改善了保留地的贫困,使移居到城市的印第安人的生活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它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是与美国白人相比,印第安人仍过着贫困的生活,移居到城市的很多印第安人又返回了保留地,在城市的印第安人中间产生了泛印第安人主义,印第安人仍保持着自己的传统文化,重新安置计划并未实现美国联邦政府同化印第安人的目的,在这方面它又是失败的。从美国建国之初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联邦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政策经历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尽管后一个阶段的政策总是以否定前一个阶段的政策为前提而制定的,但这些政策都沿着统一的“同化”政策前进,在这一基调下所进行的种种具体政策的调整不过是这眼于对土著社会不同层面上的改造。这些政策的实施最后并未达到美国联邦政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