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城市化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同时也是实施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经济带。特别是国务院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提出以来,长三角城市群再一次成为国家经济的方向标。凭借着优越的江海港口、高效的运输体系以及先进的科教文化的全方位支持,长三角地区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同时也孕育了一大批优质的上市公司。众所周知,上市公司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上市公司的活跃程度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地区经济的先进程度。公司的发展离不开现金流的支撑,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现金流则是上市公司的“血液”。放眼国内外,那些声誉卓著的高市值上市公司,无一不具备充沛的现金流支撑公司的日常运转。而与此相反,金融危机到来之时,现金流的断裂却引发众多上市公司走向破产和倒闭。从财务指标的角度,最能全面反映上市公司最终经营成果的现金流指标则是自由现金流量,它能够更真实客观地反映上市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体现出不影响公司持续经营前提下的最大可分配现金,以体现上市公司的实际盈余。然而,自由现金流量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尽管高规模的自由现金流量能够体现上市公司良好的经营业绩,但是由于上市公司经营权与所有权的两相分离,过多的持有自由现金流量,很大程度上会引发代理成本,这无疑将对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造成极大损失。通常在这种情况下,根据Jensen的“负债控制假说”,国内外普遍采取负债融资的方式,借助负债的监督控制作用,达到降低代理成本,并提升公司价值的目的。本文从我国长三角地区上市公司的自由现金流、资本结构和公司价值入手,探究长三角地区上市公司当前的发展现状,通过对自由现金流和公司价值的相关性分析,验证长三角地区上市公司的自由现金流是否对公司价值发挥了提升作用,同时引入资本结构,当存在代理成本,自由现金流无法提升公司价值时,验证采取负债融资的方式是否能够显著降低长三角地区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并由长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结果,为我国其他地区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