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官选调制度是清朝官僚制度中的重要部分,从武官选调的制度与实践层面可以看到清朝的地方管理策略与权力结构形式。台湾府的武官选调制度设计与应用是清朝对台认知与治台方略的直接反映,体现出清代台湾府在边疆筹谋中的地位和清前中期初步形成的海疆策略。康乾时期是台湾府武官选调制度的建构与形成时期,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收复台湾到康熙六十年(1721)朱一贵事件爆发,第二阶段是雍正时期,第三阶段是雍正以后到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事件爆发。在第一阶段中清朝对台湾府武官选调制度初步探索,在内地武官选调制度基础上结合台湾历史地理特点形成清代台湾府武官选调制度的雏形。进入第二阶段雍正时期,清廷平息朱一贵事件后,根据对治台经验的总结对台湾府武官选调制度在扩大选调渠道、加强任职监督等方面作了调整。第三时期是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事件前,对台湾府武官选调制度的规范化和边疆化方面进一步调整。在康乾时期,台湾府的武官选调制度随着清廷对台认知的提升与客观环境的变化渐次演变。从清康乾时期的台湾府武官选调制度的具体环节和运作程序来看,主要包括选用、任职和退出的机制。具体而言,台湾府武官的选拔机制中由于历史地理因素,选用标准偏重海防专业能力与地方治安经验,从选用的渠道看则既有兵部补缺也倚重地方题补,与内地制度有差异。因此,台湾府武官选用中形成了官兵同籍、闽籍集团的问题。从台湾府武官的任职机制来看,武官的任职程序较内地更加简单,但对任职的监督更加严格。即便如此,台湾府武官任职中也产生了任期问题和携眷问题,影响台湾府武官职能的实现。就武官退出机制而言,涉及到去职与调任的两种途径。两种退出途径在离任手续、文书传递以及监察考评中作出删繁就简的调整,在实际效果与退任效率上又有不足。台湾府武官选调制度是清前期东南海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边疆特点。与内地选调相比,台湾府武官选调制度的边疆性是主要特征;在闽台体制下看台湾府武官选调制度则更突出其海洋性的特点。在制度的实践层面,从武备情形与吏治状况的角度可以考察康乾时期台湾府武官选调制度的实施效果。从历史上看,台湾府武官选调制度是清朝边疆治理策略的新尝试。清朝将台湾府武官选调制度的可行部分推广到对两广、川藏等边区的管辖中,开拓了清朝武官选调制度调整的新思路。康乾时期的武官选调制度奠定了清代台湾时期治台方略的理论基础,为台湾府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有着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