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关注弱势群体子女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突破当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偏重少数学生的心理异常干预的惯常做法,设计与实施全校性的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活动。通过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特色化实施校拓展型课程,指导探究型课程,提高弱势群体子女课程适应性、学习自主性和环境融入性,从而变得自信,乐观,胸有愿景,奋发向上。本研究历时三年。作者采用访谈法、个案剖析法和课程教学干预法,在上海市杨浦区中原地区的一所普通公办初中进行现场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一是精心设计并实施的基础型、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可以有效提高弱势群体子女的积极心理品质;二是科学提炼的积极心理品质的构成要素:自信、乐观、愿景和抗挫,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厘清目标,抓住把手,聚焦精力,评估考核;三是校本化开发与实施各类课程与学生践行主题活动,因其针对性、灵活性、人文化关爱所营造的和谐氛围,在弱势群体子女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密切结合,在促进全体学生包括弱势群体子女人格的健康发展方面大有可为;五是结合课程教学和主题活动教育来培养弱势群体子女积极心理品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办学水平起到了建设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