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罗斯意识下的“中国形象”不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一系列被俄罗斯创造出来的想象物,融合着本民族的文化心理传统。在几百年的历史演变中,中国的形象不断的变化,既有理想化的中国,也有充满消极色彩的中国。本文从中国形象在俄罗斯的历史演变入手,运用形象学的方法,借鉴美国学者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重点以启蒙运动以后中国形象在俄罗斯的演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俄罗斯中国形象的描写资料的分析,来探讨为什么中国形象不是真实的历史存在,而是俄罗斯在深受西方思想影响下创造的想象物,是对当时俄罗斯特定的文化和传统的反映。论文会对不同时期俄罗斯构想出来的中国形象进行描述和分析,以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为分界线,对启蒙运动前的神话的、理想的、文化的中国和启蒙运动后的丑化的形象进行分类,以揭示特定时期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心理。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要介绍了形象学的几个基本定义,以及关于形象真实性的争议。分析了中国形象的具体内涵和形成机制,简要总结了萨义德东方主义理论的内容和基本特征,从而揭示出中国形象所蕴含的东方主义因素。第二部分将启蒙运动前的中国形象分为三类,分别是神秘的、富裕的和文化的中国,这种理想化的中国形象形成于俄罗斯民族社会心理和文化意识的不断完善阶段,有其独特的形成过程和方式。旅行者和外交人员在中国的经历使落后的俄罗斯开始意识自己的不足,促进了繁荣中国形象的形成。神秘的中国源于俄罗斯与中国文化交流的缺少,西欧游记和传教士记录在俄罗斯的盛行使俄罗斯对遥远而神秘的中国充满了好奇。金帐汗国在俄罗斯的统治,为俄罗斯描绘了一幅富甲天下的中国形象。文化的中国从侧面说明了俄罗斯对中国的认识已经突破物质层面,不再仅仅局限于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而是逐步了解中国的政治体系、社会结构和文化基础。第三部分主要对消极的中国形象进行分类,彼得一世亲近西欧的改革,不仅把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回俄罗斯,也使欧洲的思想和文化在俄罗斯大地生根发芽,俄罗斯开始了全面西方化进程。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如火如荼,一大批启蒙思想家与俄罗斯上层统治阶级关系密切,如伏尔泰备受亚卡捷琳娜女皇的推崇,西方启蒙思想对俄罗斯影响巨大,俄罗斯西方派学者对中国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致使整个社会的中国形象开始变的消极起来。消极的中国分为两类,分别是专制的中国和停滞的中国,专制的中国与欧洲的民主形成对比,诉说着俄国的欧洲归属感。停滞的中国则以东方主义下“他者”的角度表达着俄罗斯对进步的渴望。消极的中国给俄罗斯带来了巨大的恐慌,这是对自我落后的否定,对进步的向往。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中国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形象在俄罗斯的形成和演变并不取决于中国的现实,中国完全是东方主义下的一个“他者”形象,中国形象的塑造和演变更多的受到了俄罗斯自身的思想文化意识和文化交流关系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探讨俄罗斯中国形象形成和变化原因的过程中,更多的应该关注当时俄罗斯的社会现实、文化心理。俄罗斯采纳西欧思想把中国看做一个“遥远东方”的代表,他神秘而专制,富裕而落后,这看似是在描写东方的中国,但其中更多的折射出了那个时代俄罗斯的思想文化意识、民族趋向和国家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