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以来,精准扶贫成为我国扶贫政策的指导性纲领,它倡导更高效更精准地分配扶贫资源,在精准和精确的要求下,提升受扶者真正脱贫的能力,实现大规模真脱贫的目标。我国大多数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区位特殊性、环境脆弱性、民族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贫困问题呈现出贫困人口基数大且分布相对分散、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等特点。西北勒乡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历史和现实的语境中,一直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范畴被描述,它是红河州58个贫困乡之一,贫困程度深。西北勒乡少数民族众多,苗族、彝族、汉族等民族文化在此交汇交融,文化独特,它是研究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代表性的案例,因此成为本文的研究对象。近些年来,西北勒乡的精准扶贫工作有序展开,当地紧扣宏观政策,把握地方乡土特性,出台各类文件、政策来保证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实施。在政策的指引下,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完善资金管理制度。精准识别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第一步骤,贫困户识别是否精准直接影响到精准扶贫后续工作的开展,西北勒乡扶贫工作人员强化精准识别与驻村帮扶工作,收获了不少成绩。同时,西北勒乡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分类施策,从基本医疗、就业扶贫、产业扶贫、农村饮水等方面展开了各类扶贫工作。在多方努力之下,西北勒乡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显著,于2017年底正式退出红河州贫困乡之列。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西北勒乡的精准扶贫工作依然有提升的空间。由于社会的复杂性,识别的精准程度依然欠缺。教育作为增强可行为能力的重要部分,西北勒乡教育资源投入依然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普遍性受教育程度和高等教育入学率需要提高。扶贫主体尚显单一,治理理念缺位,社会和民众政治参与度不够,产生政策下乡有效性受阻的困境。又因为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的影响,出现了对扶贫政策理解偏离等状况。造成西北勒乡贫困的重要原因和精准扶贫有效性受阻的原因很多,这在边疆民族地区大多具有共性的因素,比如:自然环境的恶劣;长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当地经济制度供给不足;脱贫能力有所欠缺;循环封闭的文化系统等等。通过对西北勒乡地区精准扶贫现状、困境及存在困境的原因分析,为了更加高效顺利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笔者从调研和阅读中获得启示,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这些对策建议放置于整个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工作实践中,可能都具有共性的价值。国家宏观政策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在地方可能遇到政策的不适与冲突。边疆地区民族众多、文化多样,地方政府往往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国家政策作出适当调整,使其具有国家宏观指导下的乡土特性,充分考虑地方文化的逻辑。精准识别便是其中案例,只有探索乡土特性,才能保证现实的精准。边疆民族地区贫困的重要原因在于民众的可行为能力不足,精准扶贫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理应在长远目标上下功夫,加大教师引进力度,提升社会求知、求学的风气,提高贫困地区整体受教育水平和高等教育入学率。边疆民族地区扶贫工作难度大,有民众、社会参与度低的原因,这需要扶贫工作强化治理理念,提升公民政治参与,让多主体、多组织参与共治。西北勒乡普遍存在政策知晓率低、扶贫政策理解偏离的情况,必须强化政治沟通,提升政策知晓度。产业扶贫是西北勒乡重点扶贫项目,针对出现的扶贫产业政府主导和单一化的现象,应该利用本地优势,发展多样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同时要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培育内生动力,探索内外联动的新路径。最后一章笔者用大篇幅对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进行了理论总结与实践展望。精准扶贫政策延续了国家一贯的集权传统,在政策手段的推行上采取典型权力下乡的逻辑。政策实施过程中,国家公权力的触角深入村庄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前扶贫任务摊派模式下,从发展模式与途径到私人生活,公权的介入可能是全方位的,这必然会引发一些不适与反感。权力下乡过程中,公权与私权应该有明显的界限,公共权力的运行应尽量不打扰民众的私生活,政府的权力应该控制在一定限度内,灵活处理权力下乡过程中公权与私权的关系。边疆民族地区公权下乡的逻辑和目标应该是向下服务的有效实现和提升治理管控能力,推进协同共治局面的形成。在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中,村治主体间的利益诉求和博弈凸显出来,多元利益主体下,为了保证扶贫项目和资源的分配、获得、实施的公正性,达到协调多方利益的目的,精准扶贫项目和资源的运作方式需要有完备的运作机制和制度配套。随着西北勒乡脱贫出列,意味着它从连片贫困地区转变为个体贫困存在地区,但精准扶贫并不能完全消灭贫困,绝对贫困依然存在,帮助和扶持那些随时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遭遇而导致生活困顿的人也是扶贫的重要工作。扶贫政策或者精准扶贫政策需要可持续性的精准扶贫机制。返贫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主要通过一些扶贫项目来推动,但项目扶贫的反向作用在很多地方都有凸显。当大规模精准扶贫和资金投入结束之后,基层秩序如何维持、常见类型的返贫现象如何杜绝值得深思。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如何衔接与共存,成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应该着力关注的话题。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的先验步骤,也是乡村振兴的当务之急。要实现精准扶贫达到和长期保持预期的效果,乡村振兴显得异常重要。如何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找到适合自身的独特的实现经济繁荣、社会治理、文化发展等的方式,对巩固精准扶贫已有的效果和产生更好的效果,显得至关重要。村民普遍就业与留守村庄相结合,也是精准扶贫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弥合的共识。西北勒乡的精准扶贫工作具体模式中,有很多措施对于促进民族交融具有重要意义。它加强了边疆民族地区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彼此认识,强化了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