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典型地区半城市化的机制研究──以成都新津县为例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q_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城市化是在全球化与地方力量的双重作用下,由于快速而集中的投资,在城市外围以及二、三产业发达的农村地区,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口比重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城乡土地利用混杂、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化,生活设施和基础设施处于建设之中,人们生活方式日益城市化,形成了介于城市和农村二者之间状态的半城市化地区。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部核心城市的外围区县发生了半城市化现象。本文以西部典型地区成都新津县作为半城市化的实证研究对象,尝试从经济全球化大背景出发,依据区域经济学、城市地理和社会学原理,应用GIS等学科手段,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结合西部和新津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新津半城市化发生的背景、发生的时空过程和发生的空间机制进行研究,弄清新津县半城市化发生过程中经济产业结构、人口就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过程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和概括出新津乃至西部半城市化发生的过程特点和机制模型。  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数据处理和分析,在进行定性和定量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完成本文。全文内容包括五大部分:  第一章绪言,主要介绍了半城市化研究的国内外进展、研究的意义以及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总结了城市化中的基本理论以及与半城市化相关的理论与学说。  第三章新津县半城市化的主要过程,是研究的重点。梳理了新津县的产业结构及其演变特征,分析了人口与就业的变化情况,明晰新津在半城市化中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  第四章新津县半城市化发生的机制,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通过归纳,抽象和总结了西部半城市化发生的动力驱动系统和半城市化空间发展机制模型。  第五章结语与讨论,总结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成绩与不足,对今后半城市化发展和研究进行简单讨论。  新津县半城市化的研究,对于西部广大的其它区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对于城市化乃至城市地理学也是有益的补充,对于从区域的角度看待城市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指导价值。  随着全球以及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西部开发的深入推进,半城市化将在我国更多区域发生。了解半城市化进程中经济产业、人口就业以及土地利用和景观的变化规律,将有利于实行提前干预,趋利避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这项研究对于广大的城乡结合部、过渡带、大城市外围区以及城市连绵区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其他文献
  本文在总结大城市中心区迁移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综合地理学、经济学、区位论等多学科的研究理论与方法,探讨小榄镇中心区迁移的影响因素,并预测了小榄镇未来中心区迁移的可能
  本研究从实证的角度入手,以“华南板块”为例探讨其成为广州中央居住区的动力机制、内部空间功能特征及其成为广州中央居住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首先,在研读相关研究文
遥感影像数据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基础性信息资源,也是空间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为遥感影像的传输和共享提供了便捷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批的农民工涌进城市务工,农村土地大量荒置,而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均土地面积少,土地资源稀缺,充分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关系着国家经济建设
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本文选择同样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带,同为南京市的两个郊县,在自然环境和经济
本文从粤北欠发达地区洽洗镇所形成的制衣企业集聚的现象入手,深入剖析它的特征、形成因素以及发展的动力机制。经过分析得出其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分别是区域中心城市专
  全文共分六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城区的职能定位问题。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之一,主要讨论了目前我国城区管
本文在研究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山市域空间结构演化的背景,现状特征及问题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以期提出可行的调控对策和措施。 本
  本文在文化生产与城市旅游相关理论的支撑下,以广州为例,通过对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与广东省博物馆三个代表性案例点的分析,解读我国现代城市文化生产的旅游功能。分
本文对循环社会的概念、理论基础、国内外实践及动向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嘉峪关市建立循环社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嘉峪关市地处西北戈壁荒滩,自然生态环境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