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随着居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肝的患病率也逐渐上升,脂肪肝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脂肪肝,尤其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在近年来的显著上升,不仅与人口老龄化密切相关,还与多种代谢疾病的患病率以及多种危险因素的同步上升有关。高校教师是一类特殊的人群。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且从事繁重的脑力劳动,由于工作原因往往久坐少动,所以更容易受到多种慢性病的困扰。苏州大学是一所坐落在苏州的211高校,伴随着学校近年来快速的发展,苏大高校教师也承担着更大的工作压力,多种慢性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本研究旨在通过一个纳入了6179名教师的体检资料来描述苏州大学教师脂肪肝的患病情况,并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脂肪肝的危险因素。这有助于了解苏州大学教师中脂肪肝的患病情况,并为预防脂肪肝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为学校对教职工的保健策略提供合理化建议。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选择苏州大学作为研究现场,以参加苏州大学2014年教工体检的6179名教职工为研究对象。其中364人因缺少重要数据被剔除,最后共5815名研究对象纳入本研究。调查内容包括:脂肪肝检测、血压、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以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指标。本研究采用多种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首先,我们进行了脂肪肝患病率的研究。我们将人群按年龄、性别、血压、血糖、血脂、尿酸、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学院等进行分组,分别计算各组的患病率,并进行统计检验。其次,我们做了脂肪肝危险因素的研究。我们将研究对象分成脂肪肝患者组与未患脂肪肝者组,分别计算这两组在基线资料上的差异,并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先通过单因素分析挑选出可能有作用的危险因素,再使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在多因素调整后的各因素的独立作用。研究结果:1、本研究以苏州大学2014年教工体检的6179名教职工为研究对象。其中364人因缺少重要数据被剔除,最后共5815名研究对象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213(55.3%)人,女性2602(44.7%)人,共发现脂肪肝患者1674人,患病率28.79%。2、脂肪肝患病率在不同的年龄、性别、学院、以及不同的血压、血糖、血脂、尿酸、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水平的人群中不同(P<0.05),并且女性与医学相关学院的教师脂肪肝患病率较低,而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高谷丙转氨酶、高谷草转氨酶以及高碱性磷酸酶的教师脂肪肝患病率较高。3、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与20-29岁年龄段相比,30-39,40-49,50-59,60-69,70-79以及≥80岁,其患脂肪肝的OR值(95%CI)分别是1.89(1.20-3.02),1.77(1.10-2.83),2.04(1.27-3.26),2.03(1.26-3.27)1.21(0.75-1.97)和0.49(0.29-0.85)。与男性相比,多因素调整后的女性患脂肪肝的OR值(95%CI)是0.42(0.36-0.49)。与血压正常者相比,多因素调整后的高血压者患脂肪肝的OR值(95%CI)是3.32(2.64-4.18)。与正常血脂者相比,多因素调整后的高血脂者患脂肪肝的OR值(95%CI)是2.27(1.98-2.59)。与正常血糖者相比,多因素调整后的糖尿病者患脂肪肝的OR值(95%CI)是3.04(2.45-3.78)。与正常尿酸者相比,多因素调整后的高尿酸者患脂肪肝的OR值(95%CI)是3.18(2.42-4.19)。与谷丙转氨酶正常者相比,多因素调整后的谷丙转氨酶升高者患脂肪肝的OR值(95%CI)是4.10(3.15-5.35)。与谷草转氨酶正常者相比,多因素调整后的谷草转氨酶升高者患脂肪肝的OR值(95%CI)是0.91(0.61-1.35)。与碱性磷酸酶正常者相比,多因素调整后的碱性磷酸酶升高者患脂肪肝的OR值(95%CI)是0.43(0.14-1.31)。研究结论:1、苏州大学高校教师有较高的脂肪肝患病率,患病率高达28.79%。2、男性是脂肪肝重要的不可变的危险因素。3、在年龄<70岁时,年龄是脂肪肝一项重要的危险因素。4、血压、血脂、血糖、尿酸与谷丙转氨酶是脂肪肝重要的可变危险因素,其水平的增高可以增加脂肪肝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