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Rambur),属于脉翅目草蛉科草蛉属,其成虫和幼虫能够捕食多种农林害虫和害螨,是自然界中优势天敌种类,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防治价值。大草蛉为多化性昆虫,自然界以预蛹兼性滞育越冬,温度在滞育的调控过程与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为明确大草蛉以豌豆修尾蚜Megoura japonica Matsumura为猎物时的发育、存活、繁殖和捕食能力,本文利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方法,研究了大草蛉的生命表及其捕食率。在25°C,光周期15L:9D条件下,大草蛉雌成虫的繁殖力为683.66粒/个体,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平均世代周期分别为0.1247 d-1、1.133 d-1、333.64粒/个体和46.52 d;大草蛉幼虫、雌成虫和雄成虫的平均捕食率分别为145.25头/个体、1 192.47头/个体和669.08头/个体。若考虑存活率,个体的净捕食率为1 026.97头/个体;从猎物种群到捕食者后代的转化率为3.08;种群的稳定捕食率和周限捕食率分别为5.49头/个体和6.22头/个体。结果表明,以豌豆修尾蚜为猎物,大草蛉表现出较好的个体发育、种群增长和捕食特性,豌豆修尾蚜可作为大草蛉人工繁殖选择的猎物之一。2.室内观测了不同温度(22°C、25°C及不同低温)和光周期(15L:9D及9L:15D)条件下大草蛉预蛹的滞育解除以及滞育解除后的蛹期、蛹存活率、成虫鲜重、成虫寿命、产卵前期和单雌产卵量等生物学特性,发现在光周期15L:9D和9L:15D下,25°C下大草蛉预蛹期(分别为50.09 d和49.47 d)显著短于22°C(分别为80.80 d和82.20 d)的。5°C低温处理极显著延长了大草蛉预蛹期(P﹤0.01),且缩小了预蛹期的个体差异。结茧1 d的大草蛉滞育预蛹经-1°C~-10°C低温处理2 h或4 h后,预蛹期有不同程度的缩短,且绝大多数处理有显著性差异,进一步探索预蛹对低温的敏感期,发现结茧1 d,5 d和10 d的大草蛉滞育预蛹经-5°C/4h低温处理后的预蛹期显著缩短,而结茧20 d,30 d,40 d和50 d的大草蛉预蛹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22°C下,与非滞育预蛹相比,滞育后预蛹的存活率显著降低,蛹期和产卵前期显著延长,雌成虫寿命显著缩短,成虫鲜重和单雌产卵量显著下降。22°C,光周期15L:9D下大草蛉的滞育持续时间为50 d~170d,且能影响滞育后发育:随着滞育持续时间的延长,蛹期逐渐延长,雌、雄成虫的鲜重逐渐降低,雄成虫寿命呈先延长后缩短的趋势,蛹存活率、雌成虫寿命、产卵前期和单雌产卵量没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说明:试验条件下,两种光周期对大草蛉滞育解除、滞育后发育和繁殖没有明显的影响,而温度是调节大草蛉滞育发育和繁殖的重要因子。较高温度能促进滞育的解除,5°C长时低温处理能够同步种群的滞育发育,-1°C~-10°C低温处理2 h或4 h能促进大草蛉滞育解除,且敏感期为结茧1 d~10 d。大草蛉的滞育存在生殖代价,滞育持续时间影响滞育解除后的部分生物学特性。3.在室内恒温(22°C)和模拟的平均温度相同的2种波动温度条件(22±3°C和22±5°C)研究了波动温度对大草蛉及其猎物-豌豆修尾蚜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与恒温22°C相比,22±3°C条件下大草蛉的成虫前期和雌、雄成虫的寿命没有明显变化,22±5°C条件下的成虫前期显著延长,雌、雄成虫寿命显著缩短,但3种温度条件下大草蛉的繁殖力和内禀增长率没有明显的变化。豌豆修尾蚜的繁殖力和内禀增长率在22±3°C和22±5°C条件下显著降低,而豆蚜种群则相反。研究大草蛉非滞育预蛹的耐寒性,发现3种波动温度(22±3°C、22±5°C和22±7°C)条件下大草蛉非滞育预蛹的过冷却点、茧鲜重、鲜重和自由水含量随着振幅的增加而显著降低;脂肪含量则随振幅增大而升高。22±3°C和22±5°C条件下大草蛉非滞育预蛹的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海藻酶活力低于22°C条件;海藻糖含量则相反。结果说明波动温度对大草蛉及其猎物的影响因种而异:2种波动温度条件对大草蛉种群增长速率没有明显影响,但22±5°C和22±7°C显著增强了大草蛉非滞育预蛹的耐寒性;22±3°C和22±5°C对豌豆修尾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不利,但有利于豆蚜种群的增长。因此,恒温条件下得到的数据可能不能准确反映昆虫在田间的种群动态。同时,本研究中的生命表数据可以为天敌昆虫的大规模扩繁与田间害虫管理提供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