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晚古生代构造演化 ——辽北地区下二台岩群构造属性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cstarttt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分布的构造混杂岩带为研究古亚洲洋的闭合及中亚造山带形成与演化提供了宝贵的地质条件。华北板块北缘东段由于尚未发现泥盆纪—石炭纪期间相关地质记录,导致其晚古生代早期构造演化研究相对薄弱。辽北地区上古生界下二台岩群作为该构造混杂岩带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大量晚古生代地质信息,但其构造属性及成因仍需开展详细研究。因此,本论文以下二台岩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矿物学、岩相学研究,确定其物质组成、岩石组合特征及野外产出状态,辅以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等方法,厘定其各地质体岩石成因、源区性质、物质来源、形成时代和构造环境,进而查明下二台岩群构造属性和成因。同时,结合区域上已发表的地质资料,对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晚古生代构造岩浆事件进行总结,建立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模式,为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构造演化研究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下二台岩群物质组成由南东向北西依次为:中泥盆世变质陆源碎屑岩、早石炭世变质火山岩、晚石炭世变质碳酸盐岩夹碎屑岩、早—中二叠世变质火山—碎屑岩,总体呈北东向展布。中泥盆世变质陆源碎屑岩,岩石类型主要为云母石英片岩、二长变粒岩,原岩恢复为砂岩,主要来自于长英质火成物源区;该套碎屑岩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Eu负异常不明显;变质陆源碎屑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介于384~443 Ma,年龄频谱图显示三个年龄峰值,分别为392 Ma、423 Ma、443 Ma,表明可能存在三期岩浆热事件,沉积下限年龄为384 Ma,时代为中泥盆世;该套变质陆源碎屑岩原岩应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早石炭世变质火山岩,岩石类型主要为变流纹岩、变英安岩、云母(二长)微晶片岩、云母石英片岩、(绿帘)角闪斜长片岩、斜长(绿帘)角闪片岩、斜长浅粒岩、角闪斜长变粒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原岩为一套中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该套火山岩为钙碱性火山岩,属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根据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将其分为变质酸性火山岩和变质中性火山岩,二者均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分馏明显,Eu负异常不明显,但变质中性火山岩稀土总量低于变质酸性火山岩,变质酸性火山岩明显亏损Sr、P元素,结合野外产出面积和高场强元素相关性特征,认为二者不是同一基性岩浆分异的产物;变质火山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341~348 Ma,代表其原岩结晶年龄,时代为早石炭世;变质酸性火山岩原始岩浆来自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变质中性火山岩原始岩浆来自于岩石圈地幔(俯冲带附近),并遭受了地壳物质的混染;早石炭世变质火山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环境。晚石炭世变质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岩石类型主要为方解石大理岩、石墨大理岩,夹云母斜长变粒岩、斜长浅粒岩、云母微晶片岩,原岩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变质碳酸盐岩主量元素以CaO和MgO为主,稀土含量很低,相对亏损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弱,Eu负异常明显;该套变质碳酸盐岩内见牙形刺化石,根据初步鉴定结果认为其原岩形成时代为晚石炭世;大理岩内炭质黑云母微晶片岩夹层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主要介于304~342 Ma,沉积下限年龄为304 Ma,时代为晚石炭世;变质碳酸盐岩原岩的形成受到热液作用的影响,其形成于大洋底—大陆边缘之间还原环境。早—中二叠世变质火山—碎屑岩,该套岩石以变质碎屑岩为主,并夹变质火山岩,二者在野外产出上混杂在一起。其中,变质碎屑岩岩石类型主要为云母石英片岩、绿帘石英片岩、石榴二长变粒岩,原岩恢复为泥砂质沉积岩和砂泥质沉积岩;变质碎屑岩相对亏损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明显,Eu异常不明显;两件样品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主要介于267~332 Ma,沉积下限为267 Ma和269 Ma,均为中二叠世;泥砂质沉积岩原岩可能来源于再旋回的以长英质岩石为母岩的沉积岩,砂泥质沉积岩原岩可能来源于再旋回的以长英质和镁铁质岩石为母岩的沉积岩,二者原岩的母岩分别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大陆岛弧和大洋岛弧环境下。变质火山岩岩石类型主要为云母片岩、长石二云片岩、斜长角闪片岩、绿帘青磐岩(变安山岩),为一套钙碱性系列火山岩,属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结合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将其分为变质酸性火山岩和变质中—基性火山岩;二者均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Eu异常不明显,但二者稀土元素含量不同,变质酸性火山岩明显亏损P、Ti元素,结合高场强元素相关性特征,认为二者不是同一岩浆分异的产物;变质火山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72~288 Ma,代表其原岩结晶年龄,时代为早二叠世。变质酸性火山岩原始岩浆来自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变质中—基性火山岩原始岩浆来自于岩石圈地幔(俯冲带附近),并遭受了地壳物质的混染,二者均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环境。下二台岩群物质组成存在多时代特征,且均为不同构造环境下形成的产物;在洋壳俯冲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形成的各地质体陆续就位,并依次侧向拼贴增生在一起,再遭受后期构造作用改造;因此,下二台岩群是由一系列构造岩片叠置混杂而成,将其定义为“下二台”构造杂岩更为合理。“下二台”构造杂岩研究表明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晚古生代时期应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其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六个阶段:泥盆纪弧—陆碰撞后造山阶段;早石炭世形成活动大陆边缘弧阶段;晚石炭世弧后伸展,形成弧前和弧后盆地阶段;早二叠世弧—陆碰撞拼贴,并形成新的大陆弧阶段;中二叠世大陆弧和大洋弧碰撞阶段;晚二叠世陆—陆碰撞前阶段。
其他文献
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材料科学的进步。如今的人类社会正处于信息时代,材料科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单晶硅材料的制备和加工技术的产生,促进了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半导体化合物的崛起,推动了微电子和光电子领域的进步;高温高强度结构材料的突破,打开了宇航工业的大门。可以看出,材料科学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工业和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在众多材料中,纳米材料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物理、化学性质的材料,逐渐广泛地
活性铝合金块体材料以能量载体形式,可以在水解条件下呈现出多样化的释氢特性,被视为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在线供氢材料。本文针对低熔点相活化富铝合金的产氢特性,考察Al含量高达90 wt%及以上的合金中成分设计对合金物相、微观结构、组分分布及热效应温度等若干可调性质的影响机制及其对水解释氢性能的作用规律,目标是开发出具有高能量转化率和平稳释氢速率特性的高能量密度铝合金块体制氢材料。(1)通过成分设计得到I
广视角、自发光、低功耗、快响应等优异的性能使得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成为了未来显示技术中最具有竞争力的选择之一,其在商业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已经被渐渐激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各个发光颜色的OLEDs都已经取得了成功。开发高效OLEDs的最基本出发点是获得高的器件内量子效率(In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IQE
目前,已有研究指出纳米颗粒可以显著提高铸造铝合金的强塑性,并且与微米颗粒相比具有更好的强韧化效果。因此,纳米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但高含量纳米颗粒存在易团聚难分散的瓶颈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导致纳米颗粒强化效果降低,甚至起到恶化作用,进而限制了纳米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应用。塑性变形能够有效的改善纳米颗粒分布,并且变形量越大,效果越显著。冷轧工艺是工业生产
碳、氮原子都具有灵活多变的成键方式,能够形成结构和性质多变的单质材料与化合物,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碳基材料大家族,如石墨,石墨炔,石墨烯,碳纳米管,g-C3N4,金刚石等。石墨作为一种古老的sp2杂化键合结构的代表,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激发了科学界极大的研究热情。众所周知,石墨层内碳原子通过三个σ键结合呈六边形蜂窝网状结构,而垂直石墨层的pz轨道可与层内近邻碳原子形成离域π键,层间通过
作为层状材料的一大重要分支,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简称TMDs)以其简单的晶体结构和众多新奇的电子性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高压,作为一种能有效调节相邻层间距离和层内原子相互作用的纯净手段,在TMDs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压力可以调控绝缘-金属态转变、抑制电荷密度波、诱导超导电性等,使得TMDs在高压下呈现出丰富的电子性质变化。TM
金属硫化物是物理学、材料学及电子学等多门学科的经典研究体系,将高压引入金属硫化物体系中有望获得新奇的结构和性质。在大量存在的金属硫化物中,我们分别选取两类金属硫化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是主族金属和过渡金属元素构成的硫化物。第一类是第五主族硫族化物A2B3(A=Bi,Sb,As;B=S,Se,Te)型金属硫化物,这类硫化物由于具有优异的热电特性以及技术上的应用价值因此吸引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目光。前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全球对于能源的需求也在持续上升,然而化石燃料的长期消费导致的环境问题不容小觑。为了遏制全球变暖,我国将努力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力争2060左右实现碳中和。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矿产资源不仅可以为我国提供丰富的清洁能源,同时创新的应用水合物也可在诸多方面推进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方式转型的进程。而安全、高效开发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的是对水合物的形成过程有一个清晰且透彻的分子尺度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是贵金属微结构具有的一种重要性质。简单地说,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就是在外界电磁波的作用下,金属表面的电子发生集体振荡的现象。此时贵金属等离子体微结构对于入射电磁波能量的吸收和转化,使得其表现出一系列特殊的性质,最直观的一点就是其显示出特殊的颜色,并且其光谱会随着贵金属微结构周围介质折射率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除此之外,在肉眼看不见的微观尺度内,贵金属微结构周围还会发生电磁场的限域和增强。这
近年来,柔性电子产品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逐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及开来。有机晶体材料具有缺陷少、结构长程有序、光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好、载流子迁移率高等优点,是制备柔性有机电子器件的理想材料。但是传统晶体材料通常为脆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极易发生碎裂,无法产生形变,这就大大限制了其在有机光电领域特别是在柔性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因此,构建柔性发光晶体材料体系对材料科学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意义。为了解决这一科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