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保证作为债权担保的方式之一,主要是指人保。保证制度之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法。在古罗马法,保证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发展过程,从仅在罗马公民之间适用的“允诺保证”,到适用于罗马公民和外国人的“诚意允诺保证”、“诚意负责保证”,再到共和国末期的“委任保证”和“简约保证”,可见保证是罗马经济生活中常见的担保方式。保证在中国古代也有着独特的社会土壤和文化土壤。从流传至今的汉代契约,到唐、宋、元、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证作为债权担保的方式之一,主要是指人保。保证制度之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法。在古罗马法,保证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发展过程,从仅在罗马公民之间适用的“允诺保证”,到适用于罗马公民和外国人的“诚意允诺保证”、“诚意负责保证”,再到共和国末期的“委任保证”和“简约保证”,可见保证是罗马经济生活中常见的担保方式。保证在中国古代也有着独特的社会土壤和文化土壤。从流传至今的汉代契约,到唐、宋、元、明、清所谓中国传统社会,一直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保证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由传统社会中用来证明债权债务关系、催促债务人还款、促进当事人交易等作用,逐渐演变成近代的代替债务人履行责任。保证人作用和责任的变化也反映了不同时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本文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事保证制度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保证制度溯源,是对保证或保证制度在中国传统社会和外国法中的发展历程所作的探究与回顾,以此来揭示现代中国民事保证制度形成及发展的基本路径。第二部分讨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事保证制度的立法背景,及民国民法典关于保证制度的规定。第三部分是就司法裁判中保证制度之适用进行研究。涉及《最高法院判例要旨》对民法保证制度的影响和适用,以及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相关司法裁判的分析,以此为基础探讨民事保证制度的学理内涵及社会价值。第四部分是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保证制度的评析,探求这一时期的保证作为一种现代民事担保制度所具有的一些独特价值和局限性,以及民事保证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民事习惯和法律规定的冲突与融合。保证在古罗马被视为“最佳担保”,与物保相比,保证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其比物保更为灵活,设定更为简单,在社会动荡时期,更是具有物保所没有的可靠性。保人、保证之类的话语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民事交往中也为人们所熟悉甚至推崇。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保证制度在民法典中得以确立和沿用,既是基于社会现实需要做出的调整适应,也包含了对传统情理的继承。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民事制度,在不同时空以规模相似而又不拘一格的方式存在着,发挥着其各自不同的作用,也标榜其背后独特的价值,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因此,选取某个历史时段的保证制度加以研究,对于认识和理解该时段的历史与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研学旅行是一门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它是我国教育改革背景下突破传统应试教育壁垒的重要探索,也是实现综合实践育人价值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研学旅行作为我国深化素质教育的新生力量,以其日益凸显的育人价值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课程设计是关乎课程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核心要素。在研学旅行全面铺开之际,加强对这门课程的理论研究,厘清研学旅行课程的要义与实质,检视当前研学旅行课程开展的困境与问
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成长最重要的两个环境,家长与幼儿教师则是幼儿成长中最为关键的两个群体。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状态,直接影响着幼儿发展的方方面面。研究主要以家长与幼儿教师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河南省T县23个乡镇的23所幼儿园家园合作的现状进行调研,调研结果如下:(1)在家园合作的认识与态度上,教师与家长对家园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充分,但对家园合作的角色认识模糊;家园合作态度积极,但家长的主动
英国汉学家杜德桥(Glen Dudbridge,1938—2017)是二战后英国汉学转型期的代表人物,曾先后在剑桥、牛津大学任教,并从1994年起担任牛津大学东方学院中国学术研究所所长,为牛津大学的中国学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外,他还曾同时兼任英国皇家学院院士、欧洲汉学家协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高级研究员等职务,是欧洲现代汉学界的佼佼者。杜德桥致力于汉学研究五十余年,共出版专著11部,发
尽管我国社会各界已关注到身体活动对学业成绩的积极影响,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重智育轻体育观念的影响,学生热衷体育运动往往会被家长指责不爱学习。在学校,体育课被其他主课老师占用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即使现在不断强调素质教育,但是教师、家长和学生在观念上以及行动上需要改善的地方还有很多。由此,若能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证明体育和学业成绩之间具有积极的正向关系,对学生形成运动意识、端正运动态度、养成运动习惯具有重要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在自古至今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许多的民间美术资源,这些资源的诞生都离不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很多优秀的民间美术资源也面临着一个发展瓶颈,而美术教育则是传承艺术美和文化观念的重要途径,民间美术这一优秀资源应该在初中美术中得到开发应用。近年来,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改革的实施,很多资源都被应用
城市工作的高节奏给年轻人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孩子的教养问题已经成为当代城市青年普遍面临的困境,祖辈与父辈合作教养已经成为家庭育儿结构的新常态。根据米德的代沟理论,由于两代家长所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根本不同,两代家长的分歧集中表现为祖辈的“经验育孙观“和父辈的“现代育儿观”的排斥对立,双方的矛盾分歧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合作育儿的效果。代际学习作为终身教育领域的学习方式,为不同世代人群产生交互连接搭建了桥
本文主要研究的对象是洛阳方言中存在的变韵现象。文章从共时的角度对洛阳方言各类变韵的语音形式、词汇形式及其所表达的语法功能和意义进行了全面描写。在对洛阳变韵现象的整理和分析后发现,洛阳方言中存在的变韵类型主要有:儿化变韵、动词变韵、形容词变韵、地名变韵和人名变韵等。洛阳方言的变韵现象类型多样,音变形式丰富。以往的研究未能涵盖所有的形式。在语音变化形式上,动词变韵和形容词变韵的语音形式基本一致;地名变
随着体验时代的来临,用户体验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领域,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产品或服务的体验。壮锦是我国四大名锦之一,其丰富多样的纹饰图案,高度概括的造型,强烈的色彩搭配,具有深厚的壮族文化内涵与明显的地域特征。由于时代的发展,壮锦纹饰符号突破了原有的载体,以一种文化视觉符号应用于广西八桂大地的生活场景当中。通过对壮锦纹饰艺术形态的应用现状分析,发现当前壮锦载体或媒介变化的多元化与壮锦艺术形态单一化与
《一生一世,江南老》是一篇发表于2019年的网络长篇小说,讲述了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妹之间的爱情故事。行文朴实凝练,流畅自然,由于部分内容设定为古代背景,存在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表达。本论文依据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小说内容和风格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运用不同的翻译技巧进行翻译。分析结构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再现、场景再现、语言风格再现;其中人物形象再现包括人物肖像及声音描写、心理描写
近几十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总体上来说,城乡差距依然较大,而随着当今社会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儿童在与城市儿童接触的机会也在增加。研究发现,群体接触中弱势群体倾向于持有消极的元刻板印象(贺雯,2012)。元刻板印象是指个体关于外群体成员对其所属群体所持刻板印象的信念或看法(Vorauer et al.,1998)。消极元刻板印象会引发焦虑等负面情绪,同时负性情绪的激活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