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脾为中医学藏象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其丰富的内涵和意义。至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论,医家临症中更为重视脾胃功能对于人体的影响。临床研究中则重视分析脾虚证型,在现有教学参考书籍《中医诊断学》[1]中提出脾病有虚实之分,虚证病因多为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或病后失于调养,常见有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给出了脾虚证较为明确的几种具体证型,但是对于脾阴虚证与脾血虚证的概念及内涵一直没有系统、确切的阐述。这在中医理论的发展上可谓是一种缺憾,使脾藏的理论体系有不完整性之感。近年来对于"脾血"及"脾血虚"的探讨也偶见著于文,但对于脾血的概念、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却见仁见智,有"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2]之感叹。"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的思维"[3],中医临床效果显著,理论阐述亦需完整透彻,方让人信服而无雾里看花之惑。祖国医学传承千年,形成独具特色的哲学与医学相结合的理论体系与思维方式,临床辨别证候,论证取法,选药择方,须以中医理论的思维方法为指导,所以厘清脾血的概念,对于中医学藏象理论发展完善有着深远的意义。故本文在查阅脾血的相关文献基础上,加以整理探讨,以望为中医脾脏学说进行有所裨益的探讨,为临床"脾血虚证"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整理研究和理论分析的方法。以文献检索法,从中国知网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以"脾血"、"脾血虚"、"脾虚"、"脾阴虚"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对所得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析,来探寻脾血的相关理论。并通过对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书籍的查找,将查找到的有关脾血及脾血虚证的医著、医案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探讨"脾血"的文献源流以及其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寻"脾血虚证"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方药。成果:通过对文献的梳理,虽《内经》和《金匮要略》中未明确提脾血,但脾血之理论基础在秦汉时期己有迹可循,此时的"脾血"蕴含有濡润脾藏功能的作用;至宋陈自明有"脾血"一词的提法出现在医籍中,但未有理论的详尽认知,朱丹溪虽有涉及脾血的病理转化的叙述,但也只是寥寥数语;明时期脾血在医著中记载较之前较为多见,多将脾血与脾脏相关的组织失润引发的病理变化联系在一处,其中缪希雍在脾虚十二证的辨析中,对脾气虚、脾阴虚、脾血虚进行了鉴别,道出脾虚腹痛按之则止,属血虚,对脾血可谓有相对深入的认识;至清代对脾血的理论见解仍发展缓慢,相关论述保持轻描淡写的状态,但是此期间有医家谈到脾有藏血之功,指出脾血乃脾中所藏之血,针对此论唐容川提出疑义"世医不识统血之义,几指脾为贮血之器,岂不愚哉?"可知此时医家对于脾血的意义已经开始进行思索,更有医者将脾血与妇科疾病的关系进行论述。但明清时期有一共同之处是对于脾血虚证的临床表现、治疗药物方剂都有相对明确的提出。近现代医家也时有对脾血的概念及内涵进行探讨的论述出现,但亦数少见。路漫漫其长远兮,脾血的相关理论发展需要大量的临症经验积累,总结规律方可为中医人所信服。结论:综合所收集到的材料,分析认为脾血在人体有相对独立的生理功能,在临床实践上有实际意义存在。脾血当与脾胃所化生的周流全身的血液有区别,为濡养脾之血液,作为物质基础助脾的生理功能正常发挥。对于情志因素思虑过度引发的失眠头痛可从理脾血入手调治。从现有的文献对脾血的概念、脾血虚的证候分析等方面观之,学者的观点存在分歧。脾血之相关理论概念、学术框架有必要进行深入探究、构建及完善。因此进一步的梳理、归纳总结、探讨脾血之生理病理、治法用药、病案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提炼和升华,将对脾藏象学说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临症见效固然为中医之根本,然理论内涵为中医之灵魂,缺乏合理的理论指引就如同《妇人大全良方》所述:"纲领散漫而无统,节目详略而未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