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中老年人群中不同标准定义的代谢综合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个长期过程,代谢综合征是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子集聚的现象。定义代谢综合征的潜在临床意义在于识别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但是具备高风险的个体,早期发现和干预治疗,对延缓和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颈动脉粥样硬化已成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一个“窗口”。研究代谢综合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对了解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不同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下,不同人群中,代谢综合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而国内缺乏此方面的资料,针对这一不足,本文选择北京市两组社区中老年人群进行研究。目的了解北京市社区人群中,代谢综合征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预测作用及影响因素;了解不同诊断标准定义的代谢综合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的差异,为适当选择代谢综合征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探讨代谢综合征独立于血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作用。方法2008年,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防治网络部组织对北京石景山区和首钢年龄45~69岁的中老年队列人群(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中的样本人群之一)进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随访调查。本次复查人数1640人,应答率83%(1640/1980),受检人数为1371人,受检率为84%(1371/1640),选择资料齐全且无急性冠脉综合征、脑卒中、癌症,终末期肾病病史者共1266人,包括男性598人,女性668人。采用IDF、ATPⅢ修订版和“血脂指南”标准定义MS。使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诊断标准下有无代谢综合征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采用多元线形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代谢综合征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作用。结果1不同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定义的MS患病率和诊断一致性IDF, ATPⅢ修订版和“血脂指南”定义的MS患病率分别为39.0%(男性:36.8%,女性:41.0%),43.4%(男性:43.1%,女性:43.6%)和30.9%(男性:37.5%,女性:25.0%)。两两标准间Kappa系数分别为0.911,0.719,0.730,三种诊断标准两两之间均为高度一致性。2 MS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三种标准下,有无MS组的CCA-IMT均值均分别为0.76±0.16mm和0.71±0.17mm,调整年龄、地区、LDL-C、目前吸烟和饮酒后,CCA-IMT均值在MS组显著高于非MS组(P<0.05),同一标准下,男性显著高于女性(IDF:P=0.019, ATPⅢ修订版:P=0.048,“血脂指南”:P=0.026)。多元线形回归分析中,调整年龄,性别,地区、LDL-C,目前吸烟和饮酒后,三种标准定义的MS均使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风险显著增加(IDF:标化β=0.12,P<0.05:ATPⅢ修订版:标化β=0.11,P<0.05;“血脂指南”:标化β=0.10,P<0.05),且男性和女性的危险性相似。3代谢综合征和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三种标准下,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在MS组显著高于非MS组(P<0.05),IDF标准下,在男性中该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85)。同一标准下,男性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血脂指南”标准下,该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53.1%和47.3%,P=0.255)。Logisitc回归分析中,调整年龄,性别,地区、LDL-C,目前吸烟和饮酒后,,三种标准定义(IDF.、ATPⅢ修订版和“血脂指南”)的MS均显著增加斑块检出的风险,OR值分别为:1.50(95%CI:1.16-1.94).1.70(95%CI:1.31-2.19)和1.77(95%CI:1.35-2.32)。女性中,三种标准定义的MS分别使斑块检出的风险增加62%、78%和12496,而男性中,只有ATPⅢ修订版标准下,该关联性有统计学意义,MS组斑块检出的风险是非MS组的1.59倍。4不同的MS的组分数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的关系三种诊断标准下,随着MS组分数的增加,CCA-IMT水平和斑块检出率都显著增加,并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组分数下,三种标准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 ATPⅢ标准和”血脂指南”标准下,高血压和MS联合分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为46.8%,ATPⅢ修订版标准和“血脂指南”标准的定义的MS中,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65.4%和69.8%。两种标准下,CCA-IMT和斑块检出率在MS+/HT-、MS-/HT+和MS+/HT+组都显著高于MS-/HT-组(P<0.05),调整年龄、性别、地区、目前吸烟和目前饮酒后,CCA-IMT差异仍然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血压人群中,CCA-IMT只在ATPⅢ修订版定义的MS组显著高于非MS组(P<0.05),斑块检出率只在“血脂指南”定义的MS组均显著高于非MS组(P<0.05)。调整传统危险因素后,ATPⅢ修订版和”血脂指南”标准下,将MS和高血压联合分组后,与MS-/HT-组比较,ATPⅢ修订版标准下,OR值分别为:MS+/HT-: 1.40(95%CI:0.93-2.09), MS-/HT+:2.11(95%CI:1.48 -3.01), MS+/HT+:2.81(95%CI:2.04-3.87):“血脂指南”标准下,OR值分别为:MS+/HT-:1.34(95%CI: 0.83-2.14), MS-/HT+:2.01(95%CI:1.47 -2.76), MS+/HT+:2.97(95%CI:2.12-4.16);并且高血压也均能独立于MS显著增加颈动脉内中膜斑块检出的风险,两种标准下OR值均为2.07(95%CI:1.59-2.70)。结论在社区中老年自然人群中,IDF、ATPⅢ修订版和“血脂指南”标准对代谢综合征的诊断一致性较好。三种标准下,调整年龄、地区、LDL-C、目前吸烟和饮酒后,CCA-IMT均值在MS组显著高于非MS组,男性显著高于女性,三种标准定义的MS均使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风险显著增加,且男性和女性的危险性相似。三种标准下,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在MS组高于非MS组;同一标准下,男性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调整传统危险因素后,女性中,三种标准定义的MS均显著增加斑块检出的风险,而男性中,只有ATPⅢ修订版标准定义的MS与斑块检出率有显著性关联。三种诊断标准下,随着MS组分数的增加,CCA-IMT水平和斑块检出率都显著增加,且同一组分数下,三种标准间没有显著性差异。MS联合高血压分层分析,调整传统危险因素后,ATPⅢ修订版和“血脂指南”标准定义的MS均能独立于血压显著增加颈动脉内中膜斑块检出的风险。
其他文献
目的:调查矮小症患儿的主观生活质量状况,并对影响矮小症患儿主观生活质量水平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为提高和改善矮小症患儿的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儿少
目的:了解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分布特点、耐药性以及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危险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