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却严重偏离了教育方针,以升学为目的的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的排名、比较、竞争愈演愈烈,表现出过度竞争的态势。
本文通过追溯学校在青少年社会化中所起作用的历史,结合当代青少年的特点,通过现场访问、实地调查、二次数据分析等方法剖析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与青少年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旨在对学校这一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场所的各项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以期对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特点、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呼吁更多的人对青少年社会化予以关注,采取更合理、更科学的对策来解决目前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最后,本文以人本主义理论为依据,倡导“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的新理念:1.强调人生的终极价值,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促进积极的自我实现人格的形成。人本主义教育对人性有更高层次的理解,“人有一种更高的本性,人类本能的趋势是追求成长,自我实现,追求健康,寻找自我和独立,渴望达到尽善尽美”。2.人本主义教育提倡学生以问题为中心、整体化、无动机的学习,反对标签化、原子化、功利化的学习。“整体动力学家认为,思维活动,如果它具有什么意义的话,应该具有发明创造性、独特性和天才性这样的意义。……整体动力性的思维更明显地是与感知过程相联系的,而不是与记忆过程相联系。整体思维所作的主要努力就是尽可能清楚地感知一个人所遇到的问题的内在本质”。3.注重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现代社会的特点是:①经济发展可持续化;②资产的投入无形化;③世界经济一体化;④信息传递网络化;⑤社会知识化;⑥教育终身化。与之相适应的人才标准应该是:①强健的体魄;②高超的智能和创新能力;③良好的心理素质;④高尚的道德情操;⑤强烈的求知欲和不断学习的能力。基础教育的宗旨是使青少年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